核心提要: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做好扶贫攻坚这一课题,怎样“扶”才能让贫困人口真脱贫?笔者认为农村金融机构扶贫重在产业扶贫,只要扶持产业发展,才能提升贫困人口自我致富能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让贫困人口真正走上稳步的脱贫致富之路。
着力点要准。农村金融机构作为扶贫开发工作主力军,从当前的实践可以看出,着力点就是要坚持产业扶贫这个主导地位,坚持造血为主,输血为辅。农村金融机构在扶贫工作中,要通过“公司+产业+农户+信贷”等形式,支持贫困人口大力发展产业,强化“造血”功能。既要让扶贫贷款资金成为农村贫困人口经营产业发展的“启动金”,而不只是作为其暂时缓解生活拮据现状的“救济粮”,又要真正让银行扶持的项目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自身创富的“金钥匙”,彻底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之根本问题。
政策要给力。地方政府要根据金融扶贫工作大政方针,制定金融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做好产业扶贫工作;要根据本地经济特色,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对农户贫困情况、存在困难、发展思路及意愿进行调查摸底,为农村金融机构产业扶贫提供政策依据;要出台优惠政策,发挥税收、土地等优惠条件的杠杆作用,扶持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要扶贫先扶志,教育转变贫困农民被动“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参与、积极配合产业扶贫工作。要根据产业发展特点,对缺乏技能的贫困地区村民进行技能培训,培养适用型人才,帮助困难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增强自主脱贫致富能力;要督促农村金融机构发挥金融扶贫资金的作用,加大资金整合,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做好配套支持。
特色要突出。农村金融机构要重点扶持门槛低、市场稳、前景好、风险小、见效快的产业扶贫项目,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支持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区域培育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突出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农村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方面工作力度。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支持引导更多农村贫困户加入产业化经营链条,让农户“进会、入社、上链”,逐步形成以合作制、混合所有制为主导的产业化经营体制。要争取推动每个贫困村形成1-2个特色产业,每个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1个增收项目,以充分利用贫困地区优势资源,让尽可能多的贫困群众真正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项目要支撑。农村金融机构在产业扶贫项目定位、扶贫产业项目选定、产业发展方式上,要结合当地实际,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灵活施策,实现“对症下药”、“按需点菜”,深入挖掘本地特色自然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等,从而探索契合本地实际的产业发展项目。要紧密跟随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针政策指引,立足于当地本土资源和种养习惯,重点扶持低耗水、低耗能的循环农业或高附加值特色种植业和科技养殖业,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蔬菜产业、水产项业、特色水果、谷物杂粮、休闲观光旅游、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项目,通过产业项目带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资金要“保障”。农村金融机构既要履行了社会责任,勇于担当、敢于作为,要通过加大贷款投放支持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千方百计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又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将信贷资源更多地向贫困地区倾斜,要通过单列信贷资源、单设扶贫部门、单独考核服务覆盖率、单独研发金融产品,支持农村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开发。同时,要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力度,可以针对农村土地、水域承包经营权形成的股份合作社,发放产业链贷款等。对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30人以上或带动农村贫困户10户以上的各类经营主体给予在增加授信额度、下浮贷款利率、放宽贷款担保条件等方面优惠条件等政策,真正为贫困人口发展减轻负担脱贫致富。
(作者单位:嘉鱼农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