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
2014年2月,早春的北京迎来了又一个吐绿的时节,万物复苏中萌发出的每一颗新芽,都会给人带来一丝小小的欣喜。
就在这个早春二月,新一轮司法改革按下了启动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保证公正司法、加强政法队伍、维护人民权益、提高司法公信,四个有力的动词,托起了改革的核心目标。
改革的鼓声敲响。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新一轮司法改革的统筹部署被提高到了中央层级。
【解说词】
2015年3月24日下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给出了推进司法改革的关键一招——“要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
司法责任制,短短五个字,直指要害。针对“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顽疾,司法责任制改革对症下药,明确要求法官、检察官要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
落实司法责任制,就是要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解说词】
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上,用五个“过硬”概括了司法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
员额制就是要选出符合这五个“过硬”的司法人员。只有有了过硬的队伍,司法责任制才能落地生根。
【解说词】
2015年2月,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通过《关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这是防止以权力干预司法的“高压线”,也是保障法官、检察官独立运行司法权力的“防火墙”。
【解说词】
有责先有权,用权必担责。
司法责任制落实后,权力到位,责任到人,牵住“牛鼻子”的目的是以责任倒逼公正、保障公平。2016年,全国法院一审服判息诉率创纪录地达到了89.2%。
案子判出公道,正义自在人心。
【解说词】
为了使司法摆脱地方行政权力的干扰,新一轮司法改革还推动了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改革,确保基层法院、检察院超然立身于地方利益之外。
而同步推行的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又解决了法官、检察官的晋升和待遇问题,保证了最优秀的办案人员能够安心留在办案一线,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驾护航。
滚石上山、立柱架梁。
以员额制为抓手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司法责任制、司法人员职业保障、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这四项基础性、制度性改革措施,在司法责任制这块基石之上,为法治中国夯筑起了更加符合司法规律的体制框架。
【解说词】
2014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说明,明确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推出之后,法院对侦查机关提供的证据不能直接采信,而是要把证据拿到法庭上通过质证的方式,来确定它的合法性与客观性。程序上不合法或来源不明的证据,一律被列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
【解说词】
2016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这标志着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司法系统依法纠正重大冤假错案34件,涉及54名当事人。
而司法改革环环相扣,在不断向纵深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不仅对审判环节提出了要求,更促进了公安执法的规范化。今天,公安机关取证过程必须规范,这样才能在庭审时经得起检验。
【解说词】
2016年6月,公安部出台《公安机关现场执法视音频记录工作规定》,明确了公安民警6类执法现场应全程记录音视频,全国一线民警普遍配备了执法记录仪。
埋藏在这些记录仪摄像头背后的,就是两个字——公开。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司法公开成为了诉讼制度改革中又一个重大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司法系统大力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截止到今年2月,中国裁判文书网访问量突破62亿人次,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网。
以公开促公正,有力提升了司法公信力。
围绕“审判”这个中心,锚定诉讼制度的短板,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诉调对接,一系列改革措施从顶层陆续推向了基层。
法庭,作为最后一道防线上的最后一个关口,正在改革的“破”与“立”中,成为守护公正的一扇铁壁。
【解说词】
2015年3月25日,人们在电视上看到了这样一条消息,十八届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中提出,“司法体制改革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司法体制改革成效如何,说一千道一万,要由人民来评判”。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司法改革“为谁改”和“往哪儿改”,给出的定盘星。
这一年的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惩治“老赖”的37项措施一出台,就被评价为有史以来规格最高、范围最广、惩戒最严的整治“老赖”措施。
这些措施成为了执行法官的杀手锏。法官将“老赖”王某列入了失信黑名单,限制其一切高消费活动。王某当时正在南极旅游,因为无法购买返程机票,被困在了南极。
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累计公布失信被执行人589万例。一大批“老赖”被限制乘飞机、坐高铁、住星级酒店、担任公职等。迫于压力,老赖们纷纷主动履行义务,执行难得到了有效缓解。
【解说词】
为了推进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正,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先后推出了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和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通过改革选任办法和扩大陪审案件、监督案件的范围,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201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审议通过,它标志着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开篇。从《民法通则》到《民法总则》,这一字之变,承载的是几代人的夙愿。全面保护每一个公民的每一项合法权益,这是依法治国的时代强音庄严发出的百姓权利宣言。
【解说词】
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改革追风踏浪,如今已经船到江心。不是小修小补,不怕伤筋动骨。这是一场广度、深度、难度远超以往的司法改革。
改革的成效要交给人民评判。司法改革三年来,“两高”工作报告在全国人大会议上赞成率不断攀升,2017年同时获得了91.83%的赞成率,双双创下了历史新高。这折射着民意的表决器,给出的是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感受。
为什么这场波澜壮阔的司法体制改革能够取得历史足以铭记、老百姓十分有感的成效?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司法规律,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正是这“四个坚持”,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让老百姓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