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科技部正式对咸宁高新区授牌,由咸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更名为咸宁高新技术开发区,晋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表面上是几个字的变化,含金量却达到顶极标准。
逼出来的决心
申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可谓形势所迫,历史必然。
高新区负责人坦言,咸宁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是经济新常态下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各地普遍感受到强烈的经济下行压力。但是,业内人士却发现:国家高新区,尤其是国家高新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其经济指标却出现较高的增长。高新区的自主创新、内生增长的发展模式,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强大的科技引擎,得到一致认可。
得中部者得天下,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部板块引人瞩目的背景下,咸宁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既符合国家战略的发展要求和导向,更是加快咸宁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在科技部和省政府、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将咸宁高新区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先行区、鄂南强市增长极、绿色崛起排头兵”,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崛起,举全市之力创建国家级高新区。
“有国家级高新区这块牌子,咸宁高新区才能有更高的起点,才有更厚实的基础。”升级国家队,成为高新区人牢牢紧盯的目标。
干出来的变化
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是一次化茧成蝶的蜕变,是一次鱼跃龙门的挑战。
要从众多申报的省级高新区中脱颖而出,创建难度之大,可以想见。
高新区要面对的,还有严谨的评估。其评价体系包括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土地集约合理利用、综合配套功能等五大指标体系、四五十个小项。
坚持规划引领,强化项目建设,是咸宁高新区领回“金字招牌”的关键。
我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科技、发改、国土等部门和咸宁高新区共同组成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对创建工作进行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统一管理,并组建了创建工作专班。
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将4个县市区开发区纳入咸宁高新区统筹管理,形成了以咸宁高新区为核心,咸安园、赤壁园、嘉鱼园、通城园等4个园区为托管区的“一区四园”空间格局。按照“规划统一、服务同质、产业差异化”原则,各园区分工协作和联动发展,为咸宁高新区做大做强做优奠定了坚实基础。
咸宁高新区联合武汉光谷创新研究院、中工武大、咸宁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等规划编制单位,完成了高新区高新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发展规划及横沟桥镇国土空间综合利用“多规合一”规划的编制工作,并通过3个规划的无缝对接,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手握蓝图,向着国家级高新区的目标,高新区人开始了和时间赛跑。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