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通城县公路段南岭道班工作的十余年里,道班多次获得国家、省、地、县“先进集体”、“文明道班”、“五连冠文明道班”、“十佳道班”、“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等80多种荣誉称号,他本人也连续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双文明建设标兵”,1991年至1993年连续三年被交通部评为“劳动模范”,1990年被湖北电视台以“铺路石”专题播放了他的事迹;在养护公司任副经理期间,养护公司评为“‘十五’期先进集体”、“养护工作先进单位”,他本人先后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五佳养护管理标兵”。他就是被职工称为公路养护线上的“老黄牛”廖维明。
用生命养护路段
1983年1月,廖维明以一名临时养路工的身份进入通城县公路段里港道班工作。由于学习业务非常努力,爱学爱钻,工作中吃苦耐劳,1988年被调到全县位置最偏远,工作条件最艰苦的南岭道班当班长。该道班坐落在幕阜山北麓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养护的近10华里沙石路,有大小急弯72处,其中“之”字形弯道有9处,陡坡11处。山头上烟雾缭绕,白云伸手可捉。每年隆冬,南岭上冰雹加雪,狂风席卷路面,工作起来十分危险,是个大家都不愿意去的地方。廖维明偏偏冰雪脚下踩,手拿铁锹上山,一干就是12个春秋。
干过养路的人都知道,拉板车是养护中的重活,何况在陡坡上作业呢?拉料上坡弓腰伏背,大汗淋漓;下坡弄不好要翻车,危险性更大。看到同伴们都是年轻未稳力的小伙子,为了让他们少受点苦和累,他就一个人全揽了这项重活,每天来回拉车几十次,不到一个月时间,一双“解放鞋”就磨穿了,手上的血泡起了破,破了又起。对他来说,与其说路是填平的,不如说是磨平的。
1989年9月,一场暴风雨险些夺走了他的生命。3天3夜的瓢泼大雨浸蚀了路旁风化的岩石,黄色的泥石流在山道上横冲直撞,如不及时排水,公路随时有塌方中断的危险。距道班4公里的涵洞被堵,洪水排泄不通,廖维明和3名同事顾不了许多,“扑通”一声跳入一米多深的排水洞口用手搬掉泥土、石块。水缸口大的涵洞“嗖”地一声通了,一股黄色水柱朝数百丈深的谷底飞流直下。廖维明一把抱住一块大青石,昏死过去。而在此前他还整整发了3天高烧,嘴巴被烧起了一串水泡。
用挚爱关心职工
廖维明一心养路,忘了苦和累,顾不上照顾父母妻儿。妻子在农村既要赡养老人,抚育子女,又要下地耕种收割。偏偏农忙时候正是公路养护的紧张时期,廖维明根本顾不上家。有一年农忙季节,恰逢他妻子也要临盆生孩子了,家里只有60多岁的老父母,而道班养护的路段被一场暴雨冲刷得坑槽遍布,堵塞交通,极大地影响鄂南工农业生产物资运输。一头是公路抢修在急,一头是无人料理的家庭,怎么办?于是,廖维明借手扶拖拉机到麦市镇备料的机会,请熟人将一张“请你雇工”的便条和20元钱送回了家,自己带领10名职工在高山上穿梭往来,忙于公路抢修,一干就是5个昼夜。
带班先带头,处处作表率。廖维明作为一班之长,坚持以班为家,以路为荣,总是主动拣等级差、养护难的路段养护,待路况质量改善后,再让给业务生疏的小伙子养护,自己再到其他难以养护的路段作业。他经常把假日当工日,有病当无病,很少有休息日。他在南岭道班每年要多干3个月的活,而且有5个春节是在道班度过的。他对待职工像亲兄弟,为职工安排愉快的生日,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职工或职工家属生病时,他主动前往看望;谁思想上有疙瘩,他耐心开导;谁家有困难,他总是解囊相助。他带出了18名养护骨干,培养9名道工入了团,帮助7名后进转为先进。
用奋斗开创事业
为改变落后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廖维明依靠上级部门的关怀和支持,通过自己的努力,先后架起了照明线,建起了道班房,修建了自来水井,栽上了花卉,搭起了葡萄架。同时,用上级发给自己的奖金购置了电视机、收录机,添置了羽毛球、乒乓球、象棋、单杠等文体工具,订购了报刊、图书、政治法律知识等学习书刊,办起了“职工之家”,使道班充满生机,增强了活力和凝聚力。
廖维明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全县交通系统的职工,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1998年,他调到了县公路段,先后任养护股长、养护公司副经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廖维明不以身份地位的改变而放松自己世界观的改造,而是再接再厉、开拓进取,尽职尽责做好养护管理工作,努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沿线整修标准路基过程中,他要求自己每天第一个到达工地,最后一个离开工地,每天和同志们一起吃住在工地,战斗在工地。
养护公司是一个拥有100多人的大集体。每年仅工资一项就超过200万元,还要进行正常的小修保养、公路绿化等,上级拨入的养护经费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每年的资金缺口需要自己想法弥补。为此,廖维明亲自找段领导要求配备施工技术人员,抽调部分施工管理人员,走建养并举的路子,积极投标争取建设工程,弥补养护经费的不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廖维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实践着入党誓言,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下,用辛劳和汗水、思考和创造,饱蘸着人生最好的青春年华,写下了一个公路人奉献不止、自强不息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