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2008年6月9日国际档案理事会成立60周年,理事会全体成员决定将每年6月9日定为国际档案日。2017年6月9日是第10个国际档案日,今年我国的主题是“档案——我们共同的记忆”,旨在吸引更多人关注档案、走近档案,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档案工作的良好氛围。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张方胜同志撰写专文,寄语全市档案事业,本报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档案记录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体现着社会的文明成果,反映着历史的经验教训,昭示着时代的发展方向,既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又是宝贵的社会财富。国际档案理事会章程中指出,档案和文件作为全世界共享的遗产和全人类一样具有同一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就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档案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档案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档案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档案资源不断丰富,档案管理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档案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尽管如此,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市档案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要从对历史负责、对党和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我市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把牢政治性这个“方向盘”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栗战书同志指出,档案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突出政治性,始终坚持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站稳政治立场。一矢志不渝坚守初心。党的档案工作者承担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的重要职责,必须常固思想之本,常补精神之钙,永远保持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忠诚于党,忠诚于档案事业,把坚持党的领导体现在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纪律上的规矩人,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政治责任做好档案工作。二旗帜鲜明维护核心。党的档案工作者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做到“四个服从”,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三脚踏实地付出诚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档案事业的根本宗旨。党的档案工作者必须 “身处故纸堆、心中有宗旨”,坚持为了人民发展档案事业、依靠人民发展档案事业、档案事业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以人为本的工作要求落细落小、落到实处。
二、把准基础性这个“关键点”
推进档案工作的基础设施、基础资源建设,是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档案事业持续发展、长远发展的有力保障。一抓好档案馆库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加快推进市档案馆项目建设,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倾力打造精品工程、效率工程、环保工程。还没有建成档案馆的地方,要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积极争取项目,尽快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体现公共性、文化性、科技性并富有现代气息的档案馆库,以满足档案安全保管与公共服务的需要。二抓好档案资源建设。树立“大资源观”,扩大档案资源征集范围,确保立档单位应建尽建、所有档案应归尽归。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接收工作。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和群众的档案征集工作,尤其要对散失在社会和民间的珍贵档案资料抓紧进行抢救性征集,增加地方历史、民俗、民生等方面的鲜活内容,把更多有价值的档案资料接收、征集进馆,确保各类档案资料收集齐全、完整、准确。精心做好档案资源分类整理工作,摸清“家底”、建好“账本”。三抓好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应信息化时代新要求,以档案资源的信息化促进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努力加快推进完成数字化、电子化工作,加强档案数据的日常采集、加载、更新。针对“有路难通”的问题,要强化网络系统设计、统一标准规范,实现档案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促进互联网科技与档案业务工作相结合,实现档案资源社会共享。
三、把紧服务性这条“生命线”
档案工作的服务功能是其价值和魅力之所在,也是档案事业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只有选准切入点和突破点,延伸和扩大档案服务领域,才能更好地发挥好档案的服务作用。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立足基础业务,把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的前期运作、决策部署、推动落实的过程记载全,把工作实施、发展变化、产生效益的史实记录好。充分发挥档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政性、经验性、教益性作用,用科学方法提供档案视角的解决途径,主动为领导科学决策献计献策,充当好参谋咨询角色。二服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档案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理应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市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要进一步加强对民俗文化、名胜古迹、革命事迹等档案的收集、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为促进“大文化”战略实施提供良好的档案服务。充分挖掘馆藏史料资源,大力开展咸宁历史文化宣传活动,使档案成为展示咸宁风采、提升咸宁品位的窗口。三服务国计民生需求。民生档案事关群众切身利益。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把关系群众就业、卫生、保障、住房、婚姻等方面的民生档案建好、管好。目前,重点要做好精准扶贫脱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国有林场改革、国有企业“三供一业”等领域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强对涉及养老、医疗、低保等民生部门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建立起覆盖广大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逐步实现民生档案比例不低于40%要求。同时,进一步改进查阅方式,简化利用手续,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需求。
四、把住创新性这个“动力源”
创新是力量之源,档案工作要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以创新精神推动档案事业不断向前。一创新档案建设机制。在档案征集中注重凸显地方特色,尤其要强化重大活动、重点项目、重要人物、地方特色“三重一特”档案资源收集、整理。围绕“一区两带三大四重五城”项目、“211”重大工程项目、支部主题党日等具有咸宁特色的工作,开展建档工作,全面收集纸质、电子、声像、多媒体和实物档案。扎实推进“咸宁记忆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智慧(咸宁)档案”等重点工作,擦亮咸宁特色档案品牌,提高我市档案工作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二创新档案管理机制。不断拓展档案工作新领域,引导、帮助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做好档案工作。进一步规范档案中介机构、专业机构参与档案事务,推广政府购买档案寄存、整理和数字化服务。充分发挥档案学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支持建立并展示家庭和个人档案。三创新档案服务机制。构建参谋服务机制,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对档案资源进行深度提炼与分析,努力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把“档案库”变成“思想库”,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积极建立协作服务网络,加大与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协作,主动对接档案需求,开发档案价值,让档案资源动起来、用起来、有效益。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档案,它将失去历史而变成传说。”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一定要增强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推动档案事业全面发展,使档案事业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以实际行动和优异业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