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棵老槐树240岁;这棵榔榆200岁;这棵槲栎260岁;相比之下,这棵细叶青冈栎还算年轻,只有160岁……
5月5日,在咸安区汀泗桥镇大坪村村主任晏海辉的指引下,我们体验了一堂生动的植物学课程。
这众多的参天古树,是如何躲过战乱期间流弹的威胁、躲过大炼钢铁时期的逢树必砍呢?如今,他们依旧保持勃勃生机,那恣意盎然的绿意,似乎在述说着与大坪村村民相依相护的渊源与情谊——
一百棵古树,演绎传奇
5日上午,汽车从温泉城区出发,上南外环,一转弯,甩开城市喧嚣,沿着盘山公路,行程37公里,来到了汀泗桥镇大坪村。
但见山峦连绵起伏,山腰水库波光粼粼,村落古朴静谧,铺陈出一幅青山碧水的田园风光。而最醒目的,当属那些远远望去就十分抢镜的古树,他们气度不凡,浓荫舒展且种类繁多,星罗棋布于山间。
古树,一般是指树龄100年以上的树木。是一个地区重要的植物资源、风景资源,是古气候、古地质等环境变化和人类历史活动的见证者,被人们誉为具有生命的“活文物”。
“我们这儿称得上古树的有将近100棵,最老的是一棵槲栎,足有260岁。”大坪村村主任晏海辉自豪地介绍说,这里的古树主要有槲栎、细叶青冈栎、三角枫、榔榆、梾木、朴树、槐树等品种,2010年退耕还林时被发现、并经林业局相关专家论证确认树龄。
如今村民保护古树的意识增强了,大家把古树当做祖辈先人留下的“绿色古董”,自觉呵护,让它在大自然里绽放奇光异彩。
“树老成精啊,我们善待它,它也会回馈我们。”在大坪村历任43年村支书的吕文清,虽已68岁,观念却很赶趟儿,他说,大坪村开发旅游事业,这些“绿色古董”,就是其中一个主要“卖点”。
一湾子村民,珍爱古树
大坪村二组组长余谋君,今年63岁,他给我们转述了一些这样的故事:
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村里有位叫余祥荣的老人,经常给大家“讲古”,其中有件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大概在1941年,日本军人投放流弹,其中一发朝向大坪村。“就在大家以为就要遭殃的时候,流弹被山上那些高大的古树树枝一挡,居然没炸响!从此,村里人把这些古树当成自己的吉祥物,倍加爱护。”
1958年,“大跃进”时代,很多地方的树木都被砍了用为大炼钢铁,大坪村的这些古树,也被当时的大队干部瞄上了。余谋君的妈妈程金元得悉此事,二话没说,邀约了一帮子左邻右舍,齐齐冲到山林里,大声“宣告”:古树是乡邻们的救命恩人,要砍树,除非人不在了!
许是乡亲们的坚决唬住了那些起意砍树的人,历经岁月沧桑的古树们,就这样度过劫难。
余谋君讲述时,该村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补充说:“听老人讲,很久很久以前,这山里常常刮起一阵阵怪风,屋顶的瓦片都会被吹走,后来有了这些大树,才风平浪静……”
“说起林子里这些古树的故事,村里的老人能讲几天几夜。”晏海辉说,这些古树的代表意义既是该村前辈生命的延续,又是代表着现代意义上的幸福之树、旅游之树、和谐之树、希望之树。“无论谁、以什么样的理由来破坏古树的枝繁叶茂,村民们都不会答应。”
一群热心人,出谋献策
“过去,村里人守着一林子古树,却过着吃国家‘救济粮’的生活。”说起过往,村支书吕文清语气沉重。大坪村地处偏僻山区,因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四季缺水而世代贫困,是咸安全区21个重点贫困村之一。
落后的状况从2006年开始改变,当年,吕文清多方筹款,带领大家修建了村里的第一条水泥公路。渐渐地,在各级政府的指引下,一群群热心人来到村里,因地制宜地设计了相关方案,帮扶村民脱贫致富。特别是该村拥有的古树资源,引发更多人的关注。
吕文清介绍说,在咸安区人大驻村工作组的支持下,该村决定,深度激发当地绿色能量,挖掘以古树为主的旅游资源,让曾经一次又一次庇护村民的古树群,再次带给村民以希望与幸福。
“我们多方筹资,拉通大坪出太乙洞风景区、大坪出鸣水泉风景区两条林区公路,打通并缩短大坪村走出山门的致富路,让村民进城缩短了17公里、23分钟的路程。打算把温泉、太乙洞、吕仙洞和鸣水泉几个景点串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乡村旅游景点区域。这样,村民就真能实现靠山吃山的梦想了。”
为了这一梦想的实现,吕文清琢磨着,要把古树周边的杂草进一步清理干净,在其间铺一条长340米、宽1.5米的青石板路,再制作一些有关古树历史文化传说的手册,“到时候,古树将又一次成为村民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