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日 星期
脚印农家苦为乐
——省纪委监察厅驻通山工作队办实事纪略
通讯员 王能朗 谢宏波

站在通山县大畈镇板茶大桥桥头,面对浩淼的富水湖,一幅美丽生态富裕的新农村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富水龙珠湾生态度假园游人如织,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叫买卖声不停,水果采摘园笑声不断,集办公、学习、娱乐于一体的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大楼顶上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当地老百姓说:“这得感谢省纪委监察厅驻通山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队。”

2015年11月初,在队长刘时俊的带领下,省纪委监察厅驻通山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来到驻点贫困村板桥村。

来到板桥村的第二天,工作队就开始调查该村的村情家底,三周后摸清了全村375户村民的基本情况,走访了村办企业麻饼干和油茶基地。

在做到情况明底子清后,工作队召集镇、村、组干部和党员、村民代表会,制定了板桥村新农村建设三步走两年规划。第一步借精准扶贫工作东风,用最短时间解决144家贫困户的吃饭问题;第二步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第三步发展生态旅游业,大力实施产业富民工程。

工作队做的第一件事是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从县直机关选派一名干部到板桥村任第一书记,同时争取省发改委、财政、水利、国土、电力等单位支持,投资16亿元,打造富水龙珠湾生态度假园、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水果采摘园。到目前,集办公、学习、娱乐于一体的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村中心商务区主体工程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已竣工,龙凤岛养殖体验区平基工程完工,温泉中心、沙雕浴场、水果采摘园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工作队采取“公司+基地+村委会+农户”的模式,通过二次流转,集中了3000亩山地连片发展油茶;在田畈中建成13个香菇大棚基地。该村实现山上栽油茶、林下养土鸡番鸭、山下种香菇的主体种养模式。

村支书刘鹤铭感慨:“在队长刘时俊的带领下,工作队队员们就像‘拼命三郎’,为村里发展尽心尽力。”

刘会忠一家是村里有名的特困户,体质差身体不好,老婆有智障,老母亲身体也不好,一双儿女正读小学,一家五口挤在一间破房里,靠低保和微薄补贴生活。

刘时俊得知情况后,主动承担起帮扶刘会忠家摆脱贫困的责任。他到县人社局为他家安排2个保洁员岗位,帮助贷款5万元,排靠在镇里的阳春园饼厂,每年保底分红一万元。刘会忠母亲逢人就说:“党和政府真是好,感谢省纪委,感谢刘队长!”

通过调查了解,工作队发现板桥村有12户孤寡老人无人料理,引进湖北金利集团援助200万元,建起占地1000平方米的幸福苑,让12位孤寡老人喜居华堂。

在工作队的帮扶下,村里36家贫困户大力发展种养殖业,人平年收入达万元以上;50余人“足不出门”在工作队引进的枇杷园和枇杷酒店上班,人平收入达万元。

“放心去吧!家里有我呢。”刘时俊离开家去板桥村时,妻子这样说。

2014年11月初,刘时俊刚到板桥村第二个星期,老母亲突患重病,几度垂危,他没有请一天假,每天都是星期五晚上回武汉,星期一一早就从武汉乘车到通山。

今年5月中旬,岳母突发脑溢血,在武汉中南医院做颅部手术,全是妻子一人照料,他仅到医院看望一次,又勿勿赶回通山。

他常对妻子和小孩说:“受省纪委监察厅委托,板桥村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村里的百姓在看着我、等着我带着他们干。”他每次回家只能用这句话来宽尉妻子和家人,并主动做饭、洗衣、拖地板……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他把对家人的亏欠、理解和支持化为工作的动力,用成绩来回报妻子和家人对他工作的支持。

村庄的面貌变了,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板桥村的名声也大了。刘时俊的辛勤劳作,也获得了社会各方的认可。一年多时间,《新华每日电讯》、《光明日报》等26家知名媒体对刘时俊所在工作队的精准扶贫工作给予高密度报道,《湖北日报》整版介绍板桥村精准扶贫工作经验;今年4月9日,《湖北卫视》新闻联播节目用5分钟专门报道了工作队扶贫事迹;今年7月,板桥村党支部被评为全省村党支部“十面红旗”;10月,刘时俊本人被评为全省扶贫开发先进个人。

2016年12月2日 星期

第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