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8日 星期
全民健身奔小康 同心共筑中国梦
市委副书记、市长丁小强在市运会开幕式上致辞
市运会开幕式演出
市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开幕式
2016咸宁“微马”比赛现场
咸韩体育交流
市第十二届中老年太极拳(剑)比赛
万人万米长跑
沙滩网球运动
市运会开幕式

  核心提示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咸宁体育事业实现了开创之举。市第一届运动会成功举办、国际温泉马拉松和山地自行车越野公开赛等户外体育赛事受热捧、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紧推进,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证实了咸宁体育事业发展正在抓住黄金机遇实现黄金作为,为更好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力推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咸宁实施和健康中国建设积极贡献力量。

  市直 借兴体东风 促体育发展

  顶层设计显特色 发展目标撼人心

  为对接咸宁绿色崛起战略,服务统筹推进小康、创新、绿色、开放、幸福咸宁建设,咸宁体育人不忘初心,着力推动体育与“大旅游、大健康、大文化、大教育”相融合,积极探索实施“蓝精灵”特色体育发展计划,助推咸宁体育奋力前行。“蓝”即在体育产业方面,发挥咸宁“山水绿如蓝”的自然资源优势,按“北水南山”布局,重点开拓“足行车游”为特点的体育旅游市场;“精”即在群众体育方面,充分挖掘咸宁体育文化特色,创建一批精品群体健身场地和竞赛活动,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一定影响;“灵”即在竞技体育方面,着力灵活机制和灵巧项目,力争高水平人才培养有较大突破。到“十三五”末期,力争实现五个“不断增强”,即健身设施和场馆建设更加完善,综合效益不断增强;全民健身和群体活动更加深入,国民体质不断增强;训练项目和业训人数更加普及,竞技实力不断增强;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更加丰富,产业规模不断增强;激励机制和扶持政策更加健全,管理水平不断增强。

  健身战略强推进 群体活动放异彩

  优化全民健身体制机制。创新放手发展群众体育举措,吸引社会力量加大投入,激发体育市场活力。按照新时期放手发展群众体育的要求,结合体育工作的特点,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积极研究制定政府购买体育服务的政策和制度,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激发全社会的力量踊跃参与到各类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承办、国民体质的检测与指导、科学健身方法的宣传与推广、体育健身器材的安装与维护、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与输送、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与运营、体育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体育消费产品的制造与销售等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过程中。通过优化体制机制,让社会资本成为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提升全民健身服务能力。深入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夯实群众体育发展基础,筑牢基层服务堡垒。积极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加大普及力度,努力将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规划融入到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之中,在对现有体育场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的同时,推动市综合体育馆和各县市区文体中心等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促进体育场馆设施与城市发展水平和品味相匹配,着力在城区建成十五分钟健身圈,并不断加大公益性体育场馆免费和低收费开放力度,最大限度的满足群众就近健身和多种形式健身的需求。目前,全市综合体育馆(3500座)已基本完成规划设计和征地拆迁工作,年内将启动施工程序,其周围还计划配套建设室外多功能运动场、体育旅游小镇、滨河沙滩浴场等,从而形成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市体育旅游公园。此外,不断加强健身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促进体育社团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壮大,有效增强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和体育服务志愿者对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作用。

  创新全民健身活动形式。积极举办咸宁市首届运动会,丰富群众体育活动内容,打造精品体育赛事。把组织举办咸宁市首运会作为推动全民健身深入落实的重要引擎和谋划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开山之作,广泛开展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引导树立“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身理念,让群众在健身活动中体验“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愉悦。在市运会的组织过程中,项目设置突出大众性,共设置了与人民群众日常健身活动相关的六大类23大项比赛;组别设置突出社会性,分别设置了县市区组、市直组、社会组三个组别,确保有体育运动爱好的老百姓都可以参加社会组职工类所有项目的比赛;奖项设置突出参与性,不设金牌榜,只设团体总分奖,淡化金牌意识,鼓励民众参与。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着力打造精品体育赛事,两年一届的重点乡镇篮球赛成功提档升级成为市级乡镇运动会;每年一届的春季长跑发展成为了极具人气的微型马拉松比赛;借助“温网”和“武网”的影响力,推广沙滩网球运动,努力打造“中国沙滩网球之乡”。

  人才培养出实招 梯队建设见成效

  大力整合后备人才培养资源,完善人才选拔培养体系,精心构建灵巧项目精兵梯队。坚持和创新体教结合的基本原则,依托市直九年一贯制的优质教育资源,恢复重建市体校,夯实体育后备人才阵地。实施国家、省、市三级体育训练基地、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一同创建、统一布局工程,形成以市运动队为龙头,以各县市区业余体校为主体的培训基地、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基础的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培养、输送体系。组织开展足球进校园、夏令营活动和省、市级体育比赛为平台,多途径培养广大青少年儿童的体育兴趣爱好,选拔优秀苗子,着力组建以游泳、网球、跆拳道、赛艇项目为重点项目,以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摔跤、拳击、皮艇、武术项目为基础项目的市级青少年运动队,构建精兵梯队,实现优秀运动员输送届届省运有咸宁的目标,为早日实现咸宁籍运动员登上奥运领奖台的咸宁体育梦奠定了坚实基础。

  体育产业成宠儿 赛事效益为龙头

  按照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有关要求,市体育局把丰富体育产品服务供给、突显体育赛事综合效益、倡导低碳体育消费作为发展体育产业的主导方向。加大对现有体育产业从业实体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扩大体育彩票的销售总量,实现了体彩销量连续五年年增幅超过20%的目标任务,2015年全市体彩销售总量正式跨入了亿元俱乐部,进入全省前列。同时,着重发挥体育赛事活动对拉动消费作用,依托我市独特的青山绿水资源,与企业联手开展国际温泉马拉松、山地自行车、越野车、沙滩网球、龙舟、铁人三项、徒步穿越、气排球等项目的大型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将系列户外项目体育比赛与观美景、泡温泉、享美食融合起来,着力打造一批与咸宁旅游相结合的体育产业基地,全力服务咸宁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最大限度释放品牌体育活动的综合带动效益,力争体育产业总产值占到全市GDP总量的1%以上。目前,2016年国际温泉马拉松赛、咸宁山地自行车越野公开赛等大型户外赛事活动备受青睐。其中,2016咸宁国际温泉马拉松赛认证为A类赛事,总规模设定为15000人,其蕴含嫦娥、温泉、桂花等独具咸宁地方文化特色的奖牌和视觉设计,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长跑运动爱好者争相报名参赛。大型体育赛事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综合带动效益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咸安区 推动全民健身 助力全面小康

  近年来,咸安区倡导全民健身,大力推进体育事业发展,普及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稳步发展,体育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新局面。该区每年举办各类体育活动120多次,参加健身人次达30万人,体育人数达16万。根据统计,目前,有9个体育社团,2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48个体育健身站点,358名社会体育指导员,292家从事体育产业从业企业,628个体育场地,20种体育场地类型,体育场地面积为491885平方米,人均占有体育场地1.09平方米。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

  该区重点发展门球、太极拳剑、广场舞、围棋、象棋、羽毛球等健身运动项目。门球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门球锦标赛,荣获团体第二名;从2004年至今,成功举办12次全民健身月、六届城区和六届农民运动会,相继举办的区直机关篮球赛、“记山杯”围棋邀请赛、“义乌杯”咸安区老年人太极拳剑比赛等精彩纷呈。举办的“安欣物流杯”全国象棋邀请赛,来自全国19个省市区的138名棋手,其中30名象棋大师和省市冠军,网上全程直播,共40万人次点击。在星星竹海风景区举办了2016年“竹海穿越”徒步行活动,“运动+旅游”的理念既提升了鄂南大竹海的人气,又提高了农民收入。承办的咸宁市第一届运动会太极拳剑比赛暨全市第十三届太极拳剑大赛,来自各县市区、市直部门、社会团体的22支队伍共238名选手参加了12个项目的角逐,组织工作受到市区一致好评。

  同时,该区在高桥镇、横沟桥镇、汀泗桥镇等8乡镇进行公共文化标准化试点工作,为乡镇办村、社区配送43套健身路径、15套农民健身工程(篮球架1个、乒乓球桌2个)。横沟桥镇、高桥镇率先实现村级健身器材全覆盖。为改善乡镇办场工作人员健身难问题,该区体育局出资为全区14个乡镇办场各配送跑步机一部、室内乒乓球桌一副。从2013年至今向上争取社区多功能运动项目两个、省级专项资金40万元,乡镇文体广场项目3个、资金150万元,2016年再次向省体育局申报14个乡镇农民健身、33个行政村体育健身、1个老年人健身示范中心工程。

  竞技体育稳步上升

  该区组队参加全市首届运动会,目前已获得6个项目第一名,总分暂列第二名;该区培养的少年围棋棋手高子涵(7岁,小学一年级),在各类比赛中出类拔萃,已获得全国比赛儿童组冠军;少儿羽毛球队在资金不足、场地简陋的情况下,自创条件坚持业余训练不间断,在全市多次比赛中名列前茅,咸安区实验中小学成功申报省级羽毛球传统项目学校。

  体育产业快速推进

  2015年,全区体育彩票销售总额1880.9万元,比去年超出430.9万元,再创历史新高。

  目前,该区体育用品经营户共有143家,每年销售可达2500万左右;共有营业性羽毛球馆4家、台球馆5家、乒乓球馆2家、综合性健身房2家,年经营产值在200万元左右。

  赤壁市 加大体育投入 发展体育事业

  近年来,在赤壁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赤壁市文体广新局紧紧围绕“转型升级、绿色崛起”奋斗目标,充分发挥协会、单位、社会、企业办体育的思路,依托协会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依托学校开展青少年体育运动,依托企业发展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为市民提供了优质、便利的健身环境。

  走体育与旅游结合的路子,发展体育事业。一是万亩茶园前期5000米的自行车道建设;二是陆水湖沿岸5000米步行道建设;三是湿地公园的步行道建设;四是葛仙山、雪峰山等登山项目建设。

  社会、企业办体育的热潮正在兴起。一是博园澜郡房地产公司投资修建室内6片羽毛球场馆和室内2片网球馆;二是龙佑温泉度假村投资修建室内篮球场,室外2片网球场、高尔夫练习场;三是私人投资修建2片室外网球场。

  充分发挥协会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一是老年体育协会每两年组织举办一次全市性老年人运动会,每年组织近20场老年人门球赛、中老年人太极拳(剑)比赛;二是游泳协会每年组队参加全省各地的游泳赛事,多次组织畅游陆水湖等一系列活动;三是组织全市职工篮球、乒乓球、长跑等体育活动。

  少儿足球运动在我市蓬勃开展。为了推动该市少儿足球运动的普及开展,一是市教育局组织举办了全市少儿足球比赛;二是按体教结合的原则,该市业余体校与城区小学联合,聘请社会足球爱好者作指导,在城区实验中学、第一、第二实验小学、蒲纺工业园区等学校开设了足球训练班,2016年代表咸宁市组队参加了在鄂州市举行的湖北省少儿足球比赛。我市还将继续协调、积极组织开展赤壁市足球训练基地建设,审批一批学校为赤壁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组织一批足球爱好者参加省、国家级足球教练员培训学习,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市足球运动的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赤壁体育事业的发展,赤壁市委、市政府已规划500亩体育中心建设用地,纳入城市基本建设规划,预计用几年的时间完成体育中心建设。赤壁市成功申请承办咸宁市第二届运动会,我们将用四年的努力,展现赤壁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生机,以崭新的精神风貌、一流的服务宗旨迎接各位领导和兄弟县(市)区的检验。

  崇阳县 倡导全民健身 推进体育发展

  崇阳县地处湖北省东南部,版土面积1968平方公里,辖8镇4乡,186个行政村,总人口50万人。崇阳体育文化底蕴深厚,群众性体育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崇阳人民沐浴着全民健身活动的东风,体育事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每年组织全县性群众体育赛事20余次,全县参与跳广场舞的人员超过10万人。每年传统的端午节沿隽水河伴的群众自发的组织龙舟赛,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文体局利用节假日与环保局组织6.5日的环保日自行车城区巡游活动、与妇联组织3.8妇女拔河等趣味活动、与总工会组织10.1干部职工篮球、乒乓球、棋类运动会。竞技体育成果丰硕,我县象棋选手程进超获得国家级象棋大事荣誉称号;业余体校选送的赛艇选手付亚新获得了全国赛艇锦标赛的金牌,世界青年赛艇锦标赛铜牌;太极拳剑等项目也获得一批国家级、省级比赛金牌和银牌。

  2011年县政府投入资金300万元,修建了崇阳县全民健身步道,该步道是全国第四条、华中第一条健身步道步道,全长30公里,跨越一镇四村。步道将香山水库、湖北正基影视城、大白浪口的温泉谷、洪下的十里画廊有机串连起来,成为休闲体育的耀眼名珠.健身步道建成后,得到社会各界及周边县市登山爱好者的好评。今年县政府又投入280万元,美化、靓化县大集公园至七星观景台步道3公里,打造休闲景观生态步道。登山步道的建成和良性运营标志着崇阳县全民健身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县委、县政府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占地209亩,投资1.2亿元的文化体育中心项目正在动工建设,第一期工程占地面积58亩,建筑面积2.89万平方米,其中3500座体育馆占地面积25亩、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3500人,项目建成后将使全县体育场馆跃起上新的水平。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农村体育健身路径建设。全县186个行政村计划在2018年普及建设标准化篮球场,健身路径。截止2016年年底,我县体育健身器材的覆盖率达到87%,农民体育健身工作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农村基层文化体育设施落后现状,推动了我县农村体育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崇阳县将以参加全市首届体育运动会获得团体总分三等奖、体育道德风尚奖、优秀组织奖、承办贡献奖为契机,推进崇阳体育事业再上新的台阶。

  嘉鱼县 巧借市运契机 促进体育发展

  嘉鱼——武汉城市圈、武汉新港建设、国家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江县和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重要组成部分。有“蔬菜之乡、螃蟹之乡、鮰鱼之乡、黄金之乡”美誉,也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全国首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全国平安建设县、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和湖北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全省蔬菜大县等。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不断进步,嘉鱼体育事业发展也呈现盛况。

  近年来,嘉鱼县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体育设施建设遍及城乡。该县《嘉鱼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全面展开实施,投入近3亿元的文体会展中心工程拥有标准可容纳3000多人的综合室内体育馆一座,建筑面积6075平米,拥有固定座位2452座,活动座位480座;标准的8跑道足球田径场一个,其中看台面积3876平米,看台座位3070座;室外灯光篮球场4个、室外灯光网球场6片、室外灯光羽毛球场6片。县级各类体育协会组织发展迅速,传统篮足球乒羽网协会和新兴的冬泳、户外类协会共计18个,体育人口达46%以上,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60多人。全县8个乡镇全部修建了运动场,安装了健身运动器材,全县82个行政村全面完成了运动场地建设,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均修建了标准运动场,各机关、厂矿、企业、社区均建有不同类型的运动健身休闲广场,目前,该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6平方米以上。2013年该县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 “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的荣誉称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表彰活动自1993年开始,每四年一次,继2013年被命名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称号之后,全民健身工程将继续本着高水平、全覆盖展开。三湖连江沙滩浴场2005年被省体育局评为为优秀全民健身点。官桥镇2010年被评全国乡镇农民健身工程和各镇。

  群众体育特色经典,在省局和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结合地方特点,网球运动发展迅速,走出嘉鱼,走出湖北,面向全国;乡镇农民趣味运动会、乡镇篮球赛不断彰显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近年来,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迅速,积极参加省市区的各项青少年竞技体育赛事。2014年参加了湖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青少年网球、足球赛并获得了第七名和第八名。相继参加咸宁市少年儿童篮球、田径赛并获得2012年咸宁市少年儿童篮球赛第三名和2014年咸宁市少年儿童田径赛团体总分第二名。

  今年,该县承办了咸宁市第一届运动会,正紧抓承办契机,大力推动体育建设,激发大众体育热情,促进体育事业再上崭新台阶!

  通城县 加快设施建设 发展体育事业

  通城位于鄂南,与湖南的平江、临湘,江西的修水毗邻,位于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交界处,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通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关注群众身体健康,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激活体育经济,全面吹响体育强县的冲锋号角。

  完善三级体育网络,建强基础设施

  “十二五”末,该县着力发展体育事业,将体育强县,加快全县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全县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建立了县乡村三位一体同步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一是村村建设文体广场。组织文体、农办、规划等部门联合办公,整体规划,每村规划建设一个千平以上的文体广场,为广大群众开展文体活动提供场所。2014年以来,该县先后投资近千万元,建设了100多个村级文体广场,配套资金200多万元,完善了村级健身体育器材。二是镇镇建有文体广场。每个乡镇集镇建设一个高标准的文体广场,设有广场健身中心,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如石南镇、北港镇、麦市镇等乡镇都建有乡镇文体中心。三是城区建设文体中心。该县已在城东新区规划用地100多亩,用于建设文体中心,总投资4个多亿,将建设一个综合性的体育场馆。目前,初步设计已成雏形。

  打造体育品牌项目,树立特色品牌

  近年来,该县体育部门在体育发展上注重发展特色品牌,打造特色体育项目。一是青少年竞技体育迅猛发展。青少年足球起得了长足发展,在全市取得了较好的名次。二是体育舞蹈拍打舞成为通城的一张名片,先后在国际和国内重大赛事上获得金奖。通城被命名为拍打舞艺术之乡,已成为健身的主要健身舞蹈形式,家喻户晓。少儿版、成人版、老年版都先后走进央视,获得好评。三是走出体育运动世界冠军。该县方博在世兵赛上,获得团体赛世界冠军。

  积极开展群体活动,丰富群众生活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围绕这一主题,该县体育主管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形之有效的群众体育活动,确保一季一赛事,一月一活动,充分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春秋长跑比赛已成为该县参与面广,参与人数之多的品牌活动。广场拍打舞大赛设乡镇组织分赛场,村村参与,户户关注。同时,通过组织职工篮球赛、羽毛球赛和群众趣味性体育等活动,丰富干部群众生活。

  通山县 推进体育产业 促进经济发展

  通山县体育事业紧紧围绕“增强体育发展动力,推进体育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目标,以“四个结合”、“三块覆盖”、“双轨并行”、“产业推动”为依托,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四个结合”绘蓝图

  新时期县级体育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与山水开发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的原则。2011年,该县出台《体育发展五年纲要》,紧紧围绕四个结合绘制发展蓝图,目前,已形成“农村资源+一张蓝图+项目公司+扶持政策”的“板桥模式”;以九宫山、幕阜山优厚体育资源为依托的“高山滑雪、峡谷漂流”高危体育运营模式;以环富水湖、106国道、核电线的“ 一湖两线”为重点的健身休闲模式。

  “三块覆盖”建体系

  该县通过加大基础体育健身设施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起以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为主体,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网络,实现了群众健身项目全覆盖、城乡体育社团全覆盖,村级全民健身工程全覆盖。完善老年体育、各种球类、武术等协会12个;建成遍及城乡的体育健身社团800余支,组织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累计向全县农村发放体育健身器材 2000 多台(套),在全省率先实现村级农民健身工程全覆盖。通过“三边”(场地建到村边,设施安到湾边,活动开展到身边)战略,基本做到体育健身设施村村有、全民健身活动样样齐,基层文体阵地设施齐全。

  “双轨并行”促发展

  在加大群众体育普及力度的同时,注重体育后备力量的培养,双轨并行,促进事业发展。恢复成立通山县业余体校,以体校为载体,以学校为依托,举办各类培训班,以“体校+学校+基地+学生”的雏鹰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培训各类体育人才3000余人,向省市输送体育专技人才200余人。在“2015-2016优魄杯”全国大众跆拳道系列赛中,该县选送的跆拳道选手金铭润、窦婉茹分获山东、江西赛区冠军。

  一门心思强产业

  产业兴则事业旺。近年来,该县不断解放思想,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注重整合社会资本,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体育,“不唯所有,但求所用”,以产业为龙头,以项目为抓手,以产业促事业,实现体育事业、产业协调发展,有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目前,利用通山境内得天独厚的体育自然资源优势,建有江南地区独一个高山滑雪(草)场,5个高山峡谷漂流项目及一个正在筹建的攀岩基地,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带动就业5400余人,利用体育产业强力发展助推农村精准扶贫。

2016年10月28日 星期

第04版:第八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