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9日 星期
汪德义:誓让穷村换新颜
特约记者 沈二民 通讯员 汪启光

  出崇阳县城南快捷通道至铜钟乡西北边陲,只见车辆如织,平畴沃野,林茂粮丰,一块块平整的基地,一排排高耸的楼房,见证着沧桑巨变的清水村。抚今追昔,大伙更忘不了为乡亲们操心沥血的好支书——汪德义。

  今年刚过不惑之年的汪德义是一位下岗职工。2011年9月,他被村党员干部推上了村支书的岗位,面对一个3460人的大村,上任伊始,汪德义好几个晚上夜不能寐,辗转反侧。他决定走活“三着棋”:抓好党务带村务,全力搞好社会事务,把责任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把责任的压力传递到最末梢。

  信任:拧成纽带搓成绳

  清水村2003年由两村合并而成,干部不合力,工作不合拍,大家有目共睹。汪德义深知一个巴掌拍不响的道理,要改变村里的面貌就必须把村里党员干部拧成一股绳,才能形成千钧合力。他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努力破解矛盾,化解问题,全村46个党员,他便一户一户上门,一个一个与其交心谈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大家的心头疙瘩终于解开了,感情融洽了。汪德义常说:“做村支书,既要做好联系党员的纽带,又要做好联系群众的纽带。”他亲力亲为做好“纽带”工作,得到了大家的信赖。

  尹德胜是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一段时间他对村里的工作,闲事不说,烦事不管。当他看见村书记汪德义工作如此热情,如此有干事劲头,他便三番五次走进村委会,和汪德义谈想法,拿方法,像这样的党员干部何止一人,两人?众人摇桨划大船,由于大家的支持拥护,村里的工作得心应手,顺风顺水。

  履责:精准扶贫不掉队

  清水村是一个大村,贫困人口也多。汪德义深知一位村支书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基层村支部,党员干部最能代表党的形象,一定要做细做实每一项工作,不能为党抹黑,要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他常常这样暗暗叮嘱自己。

  年近70的王贤初老人,膝下无儿无女,住在又破又暗又潮湿的瓦房里,生活极为困难。一次召开村干部会,谈到王贤初老人的困难时,汪德义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的话语仍回荡在几位村支委的耳畔:村里再困难,揭不开锅盖,也要解决王贤初老人的无房可住问题。2014年,村里为王贤初老人新做了60平方米的平顶住房,购买了炊具、床被等全套家什。当老人住进新房时,老泪纵横,逢人便说:“感谢好政府,感谢村干部。”

  2015年,精准扶贫的号角吹响后,汪德义带领村干部,一户一户摸底,一户一户施策,最后确定贫困户69户203人,无一户因不公而上访,无一户因不实而取消,尽己之责,履行扶贫义务,为扶贫户托起生命之舟,扬起了生活的风帆。

  标杆:来自群众好口碑

  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榜样一根杆。作为支部书记必须心往群众想,事为群众办。汪德义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认为不为群众办几件贴心称意的事,就辜负了群众的信任。他担任村支书的5个年头,就像一面上紧发条的时钟,分秒不停地奔波忙碌着。

  路难行是过去清水村民们最头疼的事。“有女莫嫁清水村,泥巴土路最伤神”的歌谣便可见一斑。他一上任,首先解决了这一头等难事,村组公路硬化26公里,他为修路找有关部门筹措资金,找群众上门做工作,闻过责怪声,听过骂声,汪德义却一笑了之,他说,能为群众造福,值得。同时,村级公路路肩拓宽,绿化工作也抓得有条不紊。

  为让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汪德义鉴于地广人稀,总是一碗水端平,在清水村案山片各建一个卫生室,各建了一个占地面积8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清水村委员会多年挤在小学一侧工作,来往的车辆带来了诸多的安全隐患,今年依托“三万”工作队的帮助,该村又建起了占地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增强了服务群众的能力。

  随着快捷通道的打通,清水村成了铜钟乡离县城最近的乡村,优越的交通区域优势和广阔的土地面积成了投资创业人士的首选之地,大家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来此投资创业者纷至沓来,先后有国家粮食储备库、金箸竹业、红旺机械等6家企业先后落户清水村。

  目前,清水村建有全县最大的新农村,征地35亩,共有85户入住。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涉及征地、配套工程建设等难题,矛盾迭出,纠纷不断,一度把汪德义推到了风口浪尖,但他凭着熟悉的工作经验和较好的人缘关系,带领党员义务扫马路、植树、结对帮扶,赢得了群众的口碑。

  一桩桩,一件件,随着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汪德义为民办实事解难事在当地口口相传!

2016年6月29日 星期

第10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