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为坨,汉为潜,古云梦泽,其流汤汤。潜江,公元965年建县,以河渠分流汉水入长江而得名,境内河渠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2014年,水利部正式确定潜江市为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
“然而,现今的潜江湖泊面积和库容均仅为20世纪80年代的三分之一、不足20世纪50年代的5%,内河水资源较为匮乏。引江济汉工程是我市紧紧抓住的恢复潜江水生态平衡的重要契机。”11月25日,记者来到潜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采访,潜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副总工程师刘正中如是说。
引江济汉工程,作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长江水从荆江河段引水至汉江兴隆河段、补济汉江下游流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潜江市积极向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争取修建东荆河倒虹管。工程建成后,引江汉水经兴隆河、入沿堤河、穿东荆河倒虹管入百里长渠,最大每天可以向百里长渠补充水量172.8万立方米,极大净化园林城区水环境,工程社会效益巨大。
2014年,潜江市委、市政府联合制发了《关于建立河(湖)长制 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全市24条市管河渠“确权划界”。明确了9位潜江市主要领导担任兴隆河、百里长渠、田关河等河流的河长。而河渠流经的区镇负责人担任辖区河段长。
潜江市委书记张桂华是兴隆河的河长,他多次走进兴隆河现场调研,看河水,问河计,指导各职能部门从“路、水、林、墓、污、洁、控”全方面开展工作。潜江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剑雄作为百里长渠的河长,通过整合水务、城建和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力图为市民提供良好生态环境。潜江市公安部门成立了水务民警室,针对涉水案件做应急处理。而在考核机制上,潜江市委、市政府也把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21项工作指标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11月26日,当记者站在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出水闸时,恰逢雨霁初晴,三三两两的垂钓者在兴隆河旁怡然自乐,两艘货轮缓缓行驶而来,等待兴隆闸开闸。还有或棕色或白色的牛羊儿,悠闲地啃着河道旁半黄的草。
这一幅“水清、水畅、岸绿、岸稳、安全、休闲”的景象,是潜江市水利、林业、交通、国土、财政、城建等各部门联动的结果。随着东荆河倒虹管的实施以及园林城区水系连通工程的不断推进,潜江的生态环境将更上一层楼,潜江“鱼米之乡”、“水乡园林”的美名将更加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