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4日 星期
“八百壮士”半数通城人
修复后的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 通讯员 姜咏胜摄

  淞沪抗战中闻名中外的“八百壮士”是2014年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5个抗日英雄群体之一,毛泽东曾亲自为其题词:“八百壮士民族革命典型”。许多人都知道这一英雄群体,可这一英雄群体主要来自于湖北东南一个小县通城县的保安大队,却鲜为人知。

  通城县地处鄂南边陲,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党为了对付境内红军,维持地方治安,将地方民团进行整编,1932年成立时有官兵400余人,在淞沪会战前,经过整合共有官兵200余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合作的局面已经打开。1937年9月19日,中秋团圆时,由石美豪中队长率领通城保安大队200余人前往淞沪前线支援。他们经大沙坪、赵李桥、到蒲圻乘火车到达武汉。大队在武汉经过短暂整训,补充部分人员后,编为两个连队,于10月初奔赴上海。

  通城县保安大队200余人被征调至上海后,大部分被对口补充至中国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10月7日便接手防务,开始与敌军残酷的搏杀。部分官兵还没有进入四行仓库,便牺牲了。

  10月26日,宝山大场失守,淞沪会战进入最后阶段。88师掩护全军撤退,524团掩护88师撤退,最后留下1营由团附谢晋元率领退守卫四行仓库,闻名中外的四行保卫战由此打响。这支部队对外仍用团番号,号称800人,这便是“八百壮士”的由来。

  四行仓库地形有利于防守。一是仓库为钢筋水泥结构,极为坚固,易防难攻。二是仓库附近就是公共租界,若流弹落入租界地区,就会引起国际争端。日军虽有飞机,但不敢轻易投弹;虽有大炮,却不敢轻易轰击。

  谢晋元率部进入四行仓库后,迅速部署兵力,加强了四周防御工事。

  27日中午,战事打响,日军从西面的交通银行方向向四行仓库进攻,受到外围阵地守军顽强抵抗,死伤数人,被迫撤退。不久,日军纠集兵力再次扑来,外围守军进行英勇抵抗后,退入仓库。日军占领外围阵地后,随即猛攻仓库大门。日军兵力几倍于守军,但八百壮士沉着应战,全楼火力一齐射击。三连连长石美豪面部受伤,血流满面,仍不下火线,继续指挥战斗。不久,又被机枪子弹洞穿腿部,血流如注。杨瑞符营长命令他离开阵地休息,他不予理会,最后被战友们强行背下送至医院治疗。是日,日军遗尸80余具,四行仓库丝毫无损。

  28、29日,日军在飞机、坦克的支援下,连续向四行仓库发动猛烈进攻。八百壮士凭借坚固工事,顽强抵抗。日军屡遭重创,毫无寸进。30日,日军向仓库发起总攻。战斗从上午7时开始,一直持续到午夜。早已置生死于度外的勇士们,众志成城,凭坚固守,日本侵略军徒唤奈何。

  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4昼夜,歼敌200余名,自己仅伤亡20余人,胜利完成任务,这便是闻名的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

  通城县方志局保存着一张320人的壮士名单,是目前最齐全的“八百壮士”名单。在这个名单中查明是湖北籍的147人,其中通城有周福其、胡梦生、金汉朝、万连卿、樊城等109人,占整个查明县籍人数的76%。由此可见,“八百壮士”半数是湖北通城人,通城县是名符其实的“八百壮士”的主要故乡。    (方档)

2015年8月24日 星期

第03版:通城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