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1日 星期
咸安区文物资源丰富,尤其拥有4处国保单位,全省少有。如何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做法是实施“活态”保护——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记者邓昌炉 特约记者 胡剑芳
修葺一新的笔峰塔

  修旧如旧,让文物资源保持“活态”

  咸安区现有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笔峰塔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01处,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点达561处。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为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咸安区全面启动文物保护工作,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让一批濒临毁坏的重要文物恢复了历史原貌。

  何功伟是著名的抗战烈士,其故居位于咸安区桂花镇柏墩村中田畈何家湾,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之前,何功伟烈士老屋只有一间半房,文物环境极差。

  为保护烈士故居,了却何功伟烈士亲属的心愿,咸安区高规格规划、高起点维修,把收购何功伟烈士故居隔壁北面两间半房,南面二间房及东面猪圈牛栏的空地纳入修缮规划方案,全面进行维修。

  5月3日,记者看到,修缮后的何功伟烈士故居由原来的一间半房,修建为五间房屋,是典型的清朝民居建筑风格。青砖、布瓦、门枢采用麻石雕刻,整个房屋做工精致,造型美观,建筑面积328平方米。其中,重新布展的2间房屋,展出何功伟烈士相关图片、书信1000余件。同时,何功伟烈士故居门前完成了80平方米地坪铺设,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提供了好场所。

  眼下,随着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何功伟烈士故居,迎来一波又一波瞻仰者。

  “让文物继续‘活’着,既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又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好事。”咸安区文体新局局长李志强说,眼下,正在修复的文物还有咸安三一八惨案丛葬坑。为了教育后人、铭记历史,咸安区在保护好丛葬坑的同时,将旁边的原澄水洞村村中小学二栋平房拆除,新建咸安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使三一八惨案丛葬坑的历史和社会价值得到充分的展示。

  古为今用,让遗产融入现实生活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5月3日晚7时许,位于咸安区向阳湖镇宝塔村10组的笔峰塔下,农民广场舞队员的音响准时响起来,在领队朱兰先的带领下,10多名妇女穿着民族服装,在塔下的大理石广场上翩翩起舞。

  此时,暖风吹来,塔上的古风铃叮当作响,仿佛在给舞蹈队伴奏。

  “要不是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合力修复了笔峰塔,它可能已经垮掉了,更别说有这么好的大理石广场让我们开展活动。”朱兰先说,修复笔峰塔,不仅保护了珍贵的文物,也改善了村庄环境,丰富了村民的娱乐生活。

  笔峰塔,又名慈恩雁塔,俗称宝塔,文革期间改称向阳塔。清道光18年(1838年),由时任知县夏廷樾主持募资重建。但历经175年风雨侵蚀,塔身多处裂缝,塔石风化剥落,铜铃丢失,周边乱搭乱建、杂草丛生。2012年10月起,咸安区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募资1175.15万元,对笔峰塔进行了修复。

  如今,七层宝塔,巍峨耸立;灰白斑驳的塔身,若隐若现的石刻,记录着岁月的沧桑;飞檐翘角上悬挂的风铃叮咚作响,仿佛在诉说这170多年的历史……塔身之下,是新铺的青石板广场、立花岗石护栏,体现明代风格的古亭和长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只有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才能体现文化的生命力。”李志强说,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提出多规合一,重点打造10个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示范片,并重点将“沈鸿宾故居”、“三一八丛葬坑”、 “笔峰塔”等文物点融入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使之成为新农村的文化标志。

  合理开发,让文化激活旅游经济

  咸安区刘家桥是一个聚族而居4个世纪的古村落。从明代成化九年,汉高祖刘邦后裔、彭城王刘交的第六十代传人刘用谋迁居刘家桥开始,繁衍至今已有500余年。

  在这里,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互交融,蕴含着丰厚的楚南文化特色,有“大汉皇族村”、“楚天民俗第一村”的美誉。

  刘家桥村由老屋、下厂、上新屋、下新屋四处古民居组成,共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大小房屋840间,楼道38条,天井54个,建筑风格大体一致,属典型湖北合院式民居院落空间结构。整座古民居内外,都有木刻、花栏等古代艺术品装点。除了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和具有中国古代传统庄园式建筑布局外,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也极为显著。

  为发挥文化激活经济的潜力,该区在投入资金改善刘家桥村基础设施的同时,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旅游,邀请省内外专家彻底摸清了刘家桥历代祖先的迁移路线,始祖及宗谱遗存,将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汉文化与特色旅游有机结合,使刘家桥村从以前的默默无闻发展到如今的“全国特色旅游名村”。

  如今,刘家桥成为我市最热门的旅游景区,已吸引了数十万游客前来观光,《汀泗桥之战》、《汉正街人》、《守望家园》等电视剧先后在此拍摄外景。

  “在这里一边欣赏古建筑,一边享受特色美食,是一种难得享受。”武汉游客陈女士说,近年来,她已多次带着一家人来这里游玩。

  据秀嫂生态农庄老板秀嫂介绍,今年五一期间,刘家桥景区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

  记者了解到,同样对旅游产生明显推动作用的文化遗产,还有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和纪念馆,这里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

  “我们将汇集各方力量保护文化遗产,让一处处文物成为一道道人文景观。”李志强说,力争借助文物保护,打造出一批新的旅游景点。

  活态保护更能彰显文物价值

  ○ 邓昌炉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保护和利用好文物,是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的确,与其让那些文化记忆的承载物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沉睡,不如通过与实际生产、生活、旅游结合的方式重新进入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生活。

  作为文物大区,咸安区开展文物保护的新思路是:实施“活态保护”,让文物继续“活”着,让遗产融入现实生活,让文化激活旅游经济。

  让文物继续“活”着,就是对文物进行及时、科学的保护和有效管理,防止珍贵文物被毁坏和消失,这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后人负责。

  让遗产融入现实生活,就是将文物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让群众“记得住乡愁”。事实上,当文化遗产融入生产和生活,不仅增加了文化遗产的生机活力,也增加了生活的文化内涵。

  让文化激活经济,就是将文物保护同发展旅游经济结合起来,用文化遗产丰富旅游的内涵,让景点更有品位、更有魅力。

  总之,活态保护,更能释放文物的魅力,更能彰显文物的价值。

2015年5月21日 星期

第07版:文化时空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