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爱文史,被称为书痴
走进曾平家,最吸引眼球的,是她书房里被书填得满满的四个书柜。
近看发现,这些书尽管旧,却没一点破损,每本书都被仔细地包上了书皮,写上名字,分门别类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看就知受尽主人宠爱。
“上面是外国的、中间是中国的、下面是杂七杂八的,旁边的小书架都是史书。”曾平对自己的“宝贝们”如数家珍。
这些书,都是她几十年来淘的,经过岁月的沉淀,留存下的精品,以文史类居多,用她的话说就是“文史类书最好看,让人回味、引人思考”。
曾平老家在广州,父亲会计出身,家里藏书多,她小时候最喜欢待在书房,很少出去玩,家人朋友都叫她书痴。
高中毕业后,曾平辗转从老家来到孝感,在军区文工团编写战斗事迹,用从小看书积累下的才思,宣传英雄们的事迹。
后来,全国解放了,曾平到当地的商业局工作,空闲时间多了,她的身影流连在图书馆里,看到好书,就想方设法借回去读。
有一次,曾平看到一本中意的史书,准备拿时却被人抢了先。为此,她缠了对方两个小时才成功弄到手。不过,他们也不抢不相识,此后成了好朋友。
与书为伴,从不觉孤单
“有人问我,一辈子一个人,孤不孤单?我说我一点都不孤单,书就是我的伴侣。”当日,曾平笑眯眯地说。
1956年,曾平工作调动,从孝感来到咸宁。当时她已经28岁,却还没有对象,身边人都替她着急,可她却毫不在意。
“我不注意细节,不会做家务,只爱读书看书,在那个年代,没有男子会喜欢这种女孩。”曾平回忆,年轻时有很多异性好朋友,兴趣相同,经常一起交流读书心得,但她性格像男孩,大大咧咧,被朋友们评价为“能做个好朋友,不是个好妻子”,没有擦出火花。
慢慢地,一心沉浸在书中的她,就错过了人生大事,后来,她干脆就一人专心读书,过起单身的生活,逍遥自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图书丰富起来,这让曾平兴奋不已,每天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逛新华书店,无论是老书还是新书,只要喜欢就淘回家。
那时,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都认识曾平,来了什么新书,也总会给她留一本。指着自己的书柜,她自豪地说:“《金陵春梦》一套八本我都有,图书馆都只有七本。”
各种各样的书,让这个单身一辈子的老人,有着无比丰富充盈的精神世界,她在书中畅游古今中外,品味酸甜苦辣,感受真善美。
她说,自己从不孤单,书就是自己的情人、伴侣,温暖整个人生。
书海无涯,愿伴之终老
如今,87岁高龄的她,虽然身体、眼睛都大不如前,仍然每天坚持看上三四个小时的书,因为读书,已经融入她的生命,和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
她说:“通过读书,我心胸宽广,心态平和,逆境坦然、顺境自然。”
她有个笔记本,里面是闲暇时记下来的东西,有摘抄的诗歌、文言文、顺口溜,还有她自己写的诗词。
其中,《六十自寿》写道:风云变幻少年狂,回首沧桑六十春;平生屡遭经史误,仍爱正气满江红;阴阳界上来回走,雪雨风霜几度秋;且喜黄昏景色好,哦吟青山送晚霞。
这首诗,道尽年轻时被打为右派的冤屈和对如今好政策的欣喜。
她说,书籍给她的力量,让她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
《八十自寿》中写道:心静如止水,无欲亦无求;少年随梦去,岁月逐水流;古稀早已过,八十亦平常;相期岂止米,更待茶来临。
她解释,古人把88岁称为“米寿”,108岁称为“茶寿”,如今自己马上就是“米寿”,但充实愉快的生活,让她愿意伴着书香,穿过岁月,静静等待着茶寿来临。而自己百年之后,希望能找到爱书惜书懂书之人继承自己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