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6日 星期
“无胃村医”王太周
坚守山村38载

  1米68的个头,皮肤黑黄,脸颊上两个深窝,颧骨高耸——初见王太周,印象不太深。

  然,听罢乡亲们的诉说,这个其貌不扬的汉子,令记者肃然起敬。

  正是他,38年坚守秭归县杨林桥镇响水洞村行医,共接诊6万人次、出诊1万余次、行程5万公里。

  响水洞村原本无医,2000多名村民散住山野间。“寻医生要寻一天,抓副药要一个工”,84岁的村民邹忠南回忆,曾有村民突发急症,家人跑了10多公里山路,2个小时才赶到镇卫生所。等请来医生时,病人已不幸撒手人寰。

  1976年,王太周自费报名到县卫校学习,毕业后回村当起唯一的医生。

  没有卫生室,王太周就在自己家中看病。由于经常爬山出诊,他平均每年磨坏3双解放鞋、背坏1个背包,衣服右肩也常被磨破。

  1980年一天凌晨1点,村民罗时焕突发胃痛,家人到王家求医。王太周一行人打着火把,摸了一个多小时山路赶到罗家治疗。等王太周回家时,已经天亮。

  1988年,有朋友介绍王太周去当阳市工作,月薪2000元。担心村民又将面临无医困境,王太周婉言拒绝。

  2001年,村里补充进2名青年村医,建起120平方米的标准化卫生室。村里医疗条件越来越好,王太周的身体却越来越差。由于长期饮食不规律,2010年一天,王太周突然头昏吐血,被送到镇卫生院抢救,被诊断为胃癌晚期。

  乡亲们纷纷前往探望,“你救过不少乡亲的命,你不能放弃,我们一起活到100岁!”这让王太周重拾信心,接受了胃部切除手术。

  如今,走进响水洞村卫生室,中西药柜台陈列整齐、诊断床、输液架、血压计等医疗设备一应俱全。“从2013年起,国家还每年补贴1.5万元,村民‘小病’再也不用出村了。”王太周很欣慰。

  术后,王太周又回到工作岗位,重点由坐诊转向公共卫生服务。“我早已不愁村民看病难,只是割舍不下这份情。”

  (本报综合)

2015年1月26日 星期

第05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