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14始建到2014,整整100年,红桥见证了无数次战争烽火,也警醒着一代又一代后人。
一
波光凌凌的淦河穿过小巷,沿咸安老城区顺流而下,聚幕阜山的精气、金桂湖的灵性、温泉河的柔媚,一路逶迤而来,流入西河。
二
一条河隔断了城与郊,桥以路的方式延伸,拉近城与外界的距离。
红桥就在眼前。
只一眼,心就痉挛起来。
灰暗、阴冷、沧桑、沉重。
金属陈旧的气味带着战火的硝烟味猛然入眼,在心里戳了一下,一种悲壮得让人难以喘息的压抑感在心底转一个又一个圈,然后又扩散开去。
四个灰黑色椭圆形的硕大桥墩,墨绿的青苔在灰褐柱子上肆意蔓生,两条由钢铁焊接起来的厚实支架,一格格呈“人”“X”字形,以横、竖、撇、捺有规则的焊接方式,由南至北从河面凌空架起。钢架宽尺盈、铆钉粗如拇指,隔板留有密密麻麻的透气孔。铁架高约9米余,有如两扇大铁门守护着中间仅仅一丈宽的桥面。
三
翻开红桥的过往,就是一部血与泪的战斗史。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七月,中国开始了第一条粤汉铁路的筹建。咸宁是粤汉铁路的必经之地。 1914年8月,咸宁铁路桥开始兴建。此时,粤汉铁路由著名桥梁工程师詹天佑负责。经过1年零8个月的艰苦奋斗,1916年4月,一座气势雄伟的铁桥如神兵天降飞架西河之上,4墩3孔,单轨,状如彩虹,蔚为壮观。人们称之为“虹桥”。通车之日,人们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方圆数十里的村民,纷纷前来观看。
铁路开通,让鱼米之乡的咸宁经济迅速发展,也让这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1926年七月,咸宁为军阀吴佩孚驻军控制。北伐军攻打咸宁重镇汀泗桥时,吴军惨败,向咸宁城撤退。
叶挺独立团乘胜向咸宁方向追击吴部溃兵。此时,咸宁正遭遇特大洪水,城内一片汪洋。吴军受洪水肆虐,后又有追兵,顿时慌乱一团。叶挺带领军队发起冲锋,成功冲过西河虹桥,占领了咸宁城,为北伐的成功铺平了道路。
事后,咸宁人民为了纪念这座被无数先烈鲜血染红的桥,将虹桥改名为“红桥”。
四
1938年,日军攻进咸宁城,建碉堡、修炮楼、实行惨无人道的杀光、烧光、抢光“三光政策”。
1941年9月14日,日寇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惨败,向武汉方向撤退。为了阻止日寇逃窜,湘鄂赣挺进军独立团奉命破坏公路和桥梁。10月9日夜,保1旅2团1营配合爆破队,将戴家岭旁边的铁路桥炸毁,红桥坚实的桥梁拦腰折断,一分为二。
红桥以母体的牺牲,及时阻断了日寇仓惶逃窜的通道。
五
1949年5月,武汉解放前夕。国民党在撤离咸宁时将铁路及码头渡口毁坏,红桥再次被炸毁。事后,老百姓配合解放军工兵在河中打桩,将枕木一排排码出水面与桥面齐平,搭建成排架简易通道,让火车与部队临时通行。7月份,由武昌工务段复修。新修的那段为青灰色,与两头烟熏炮轰过的铁锈斑斑的黑褐色,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此,红桥以主人的身份屹立在西河之上,保留至今。
1967年,铁道部决定将粤汉铁路改为京广铁路复线。新铁路桥建在红桥上游800余米处,在同一平行线上,新老铁路桥遥呼相应守护着淦河,守护着咸宁城的安宁。新桥通车之日,红桥不复通车。此时,红桥已整整51岁。
六
近年,为了行人安全,区交通局在铁架内两侧,各建一米高的护栏,并加固桥面,将红桥修缮成3.1米宽的人行桥。
红桥从1914始建到2014,整整100年。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今天,红桥静静地横卧西河之上,秉性不移,发挥余热,为咸安人的幸福生活默默奉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