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9日 星期
为青春喝彩
——《党校日记》序(节选)
○李城外

  一般来说,刚从党校毕业的学员,大多关注的是重返工作岗位后干什么;而作为一校之长,我考虑的则是每期培训班结束了,应该为学员留下点什么。

  2012年春以来,除承办春秋两季主体班外,我校还增办了三期“对口援疆”村干部培训班,并连续两年办了“咸宁市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培训班。出于为教学和科研“增色”亦为校园文化“添彩”的考虑,我编著了一本“青干班日记”,作为《咸宁瞭望》文丛的第一本,公开出版发行。

  品读日志,喜不自胜。这本书原汁原味地再现了两届青干班280多位学员两个月的学习与生活,别开生面,不同凡响。尽管本书的作者只是4名学员和教师代表,但一日一记,同窗之谊,师生之情,随处可见;字里行间,一起走过的日子,共同的“党校情结”,溢于言表。

  且看2012年青干二班学员曹雨花的日记,可以说清新流畅,朴实无华。一开始,便谈到自己通过入学教育加深了对青干班的认识:“这次培训班将体现10个特点:板块式教学、开放式教育、军事化训练、封闭式管理、多角度观察、高规格师资、高密度座谈、综合性考核、训与用挂钩、人性化安排。”从她的日记中,还可以读到2012年 “青干班之歌”《激情飞扬》:“实现绿色崛起,打造香城泉都,我们建设鄂南强市,贡献青春力量”—— 这是由学员自己作词谱曲的作品,他们歌唱起来怎能不荡气回肠!

  2013年青干五班学员廖咏絮是位才女,她经历了先当党校老师再当学生,在校既当学生又临时担任老师的多重角色转换。她的日记篇幅较长,亦颇有文采,在日记之后还附上自己在班级论坛的发言,如《明志·博学·笃行——从三首诗看年轻干部如何成才》、《向阳湖文化开发之我见 》,等等,展示了青干班学员认真的学习态度和扎实的文字功底。而她最后一篇日记引用同学蔡娟的诗《如果·因为·也许——怀念在党校度过的难忘时光》作结,无不洋溢着依依惜别的深情!

  我们回望了学员足迹,再来探寻教师心路。两位年轻老师是2012年通过“招硕引博”考进我校的优秀青年,与青干班学员是同龄人。有所不同的是,她们的每篇日记都加上了小标题,提纲挈领,让人一目了然。比较而言,张典善抒情,刘雯多思考。前者《写给26岁的自己》、《“80后”的我们》和《你幸福吗》,尽管尚未完全脱离“学生腔”,却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后者的《梦想》、《生活有时就像一面镜子》和《我的名字叫红》,对人对事不乏独特见解,值得细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典《致全班学员的一封信》,殷殷肺腑之言,将“娘家人”的深情发挥得淋漓尽致。

  全国和各省市党校开办类似培训班可谓多矣,也出过一些有关专著,如高洪波的《中央党校日记》等,然而,像这样由党校组织师生合作出版日记尚属首创。这不但会进一步加深学校与学员之间的沟通与联络,同时,也可为中国民间学者正在开展的“日记文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范例。

2014年12月19日 星期

第04版:文化时空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