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7日 星期
崇阳县沙坪镇“六古”系列报道(三)
唐末古城墙
特约记者 锦阳 通讯员 蔡灵花

  “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义军曾在我们村所筑的城墙,现在寻迹可见,特别是天气晴朗的日子,到了晚上月亮高高牵挂起,找一个制高点,整个古城墙的轮廓在光影作用下依稀可见,我们村也此得名古城村。”记者采访时,崇阳县沙坪镇古城村支部书记何池荣聊开了有关古城墙话题。

  古城墙位于沙坪镇古城村五组岭上田家。为唐末黄巢义军所筑,今依稀可辩,黄泥土筑,高3米,宽2米,长3200米,后名其他为“城下”,所谓“城下乡”,“城下保”皆据此得名。

  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由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农民军席卷了现在的山东、河南、两江、福建、浙江、两广、两湖(湖北、湖南)、陕西等12行省,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黄巢起义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

  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率众几十万,转战十几省,持续十几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宏伟壮烈的农民革命战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它沉重地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这支农民军以“冲天”的革命思想,第一次提出“均平”的战斗口号,建立了革命政权,猛烈地冲击了封建制度,标志着农民战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给后世的农民斗争以重大的影响。

  日前,在古城村五组60多岁的田云桥老人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了现存的一段古城墙,古城墙呈梯形,城墙上面已经栽种了楠竹。行走城墙,记者用锄具扒开黄土表面,就挖出了一块残缺不全的瓦片来。田云桥说,他们孩童时就对城墙有印象,经常在城墙上玩耍,那时城墙并没有栽种楠竹,只是稀疏有几颗树,在20世纪60年代,村里人才种上楠竹。城墙是用土和修筑的城墙的瓦片所筑。

  村民田元明告诉记者,他家的房屋距离古城墙不到1米,平时下大雨,雨水冲洗城墙时,就会随土出现瓦片,城墙上面土质松散,下面就很坚硬了,越往底下越硬。在抗日战争时期,古城墙仍然发挥着其防御作用,古城墙上的枪声不断,炮火纷飞。可惜的是因为战争,导致古城墙部分段落及附属设施遭受严重损毁。

  74岁的田良初说起古城墙津津乐道,特别是其中的“神仙助黄巢筑城墙”、“龙越沟”、“百花园”、“百花仙子守花的百花台”很是吸引人。

  黄巢起义深得民心。天上有一神仙看见黄巢带领着士兵,一边应战,一边抢筑城墙防御敌军,军士很劳累辛苦,便决定想办法帮助。夜晚,另一神仙托梦与他,要他从肖岭台山顶上挑一担黄土送给黄巢,足够筑城墙所用,但是有一前提条件,只能在鸡叫的前一个时辰出发,必须在鸡叫之前送到,如果鸡叫后就不能再送了,否则不但帮不了忙,还会添乱。神仙按照梦中另一神仙要求所做,结果在鸡鸣之时,还是只赶到沙坪的落书岭(现在的沙坪小学),神仙长叹,这是天意,只好把一担黄土扔在岭上。这也验证了《落书岭赋》中的词句“黄巢筑郭,岭上遗大土两墩”。

  据传古城墙的东南角下方,大约1里路程的地方还有一个百花园,专门为城墙内提供鲜花。百花园里建有百花台,由2名百花仙子驻守在百花台上看守鲜花。因遭到日军损毁,目前,百花台还存在部分遗址。

  据说,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一条金光闪闪的黄龙从城墙内腾空而起,摇头摆尾的从城墙咆哮而过,所到之处,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第二天,坚固的城墙左下方,无缘无故出现了一个大缺口,预示着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军气数已尽。如今,在古城村五组岭上田家的中间,还有一缺口,名叫“龙越沟”沿用至今。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

第10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