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6日 星期
以文“化”人新风来
——看崇阳县天城镇浮溪桥村如何由乱到治
特约记者 沈忱 明强 通讯员 金勋亚
《汪尚书传奇》剧照
汪尚书画像
县提琴戏协会会长程日新在《汪尚书传奇》开演仪式上致辞
自娱自乐的广场舞
男女齐跳广场舞
《汪尚书传奇》观看现场

  离崇阳县城南郊不足2公里的天城镇浮溪桥村,因挨城伴县,人稠地密,多以汪姓聚居,故俗称“大路汪家”。据《崇阳县志》记载,明朝年间,汪氏曾一举创下“父子两尚书,一门四进士”的天下奇迹,声名遐迩。

  据了解,浮溪桥村现有17个组,536户,2700多人,耕地面积2100多亩,人平纯收入达6000元上下,村集里收入来源靠外来落户村里的大理石厂、洗衣机厂、砖厂、米厂等租金,一年不足5万元。

  然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村里一帮年青人弃文习武,好强争斗,常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打架闹事,导致吸毒、斗殴、赌博、抢劫、偷盗等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在村里滋生蔓延,又一下成为全县有名的“乱村”、“烂村”。每年因打架闹事被公安机关缉拿或刑事拘留的人员就有八、九人,是令人头痛的难管村。

  如今,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印象中的浮溪桥村早已今非昔比。只见新刷黑的公路通到村口,组级水泥公路四通八达,家家户户新楼林立,其气派堂皇让城里人眼羡。

  你看,每逢周末的傍晩,村小学的操场上要么是腰鼓队、广场舞有模有样地扭起来;要么就是请来了提琴戏班,早早搭起了“戏台子”,让全村上下的老少爷们有滋有味地哼起了耳熟能详的提琴调。

  随行的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汪加齐介绍,虽然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伹近两年未找群众要过一分钱,相反靠多方争取资金,建起了村文化阵地,为热爱广场舞的4支舞蹈队添购服装和音响设备,让她们自娱自乐,带动了村风民风的好转。近五年来,全村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

  在城南三角洲开中医诊所的汪吉刚,是汪尚书第14代嫡孙,也是个亦文亦武亦医的地方名人,从小特别爱看提琴戏。早些年,曾创办过鄂南文武学校,后研习中医、针灸,开了一个较大的诊所,常有江西湖南患者慕名而来。近几年来,他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在繁忙的坐诊接诊之余,从老辈人嘴里或查阅汪氏族谱和同治五年的崇阳县志等档案资料中将汪尚书的传奇故事以提琴戏剧本台词编著成《汪尚书传奇》上、中、下三部,自今年8月份开始,由天城提琴戏剧团排演,并在崇阳县第九届提琴戏剧节上公演,先后在周边乡镇演出四十多场次,几乎场场爆满,好评如潮。其剧本台词、故事情节感染了许多人,受到了崇阳县提琴戏协会甘伯炼、程日新及通城县政协副主席汪金甫等老先生的高度点评。

  汪氏文化研究协会会长汪汉辉说:“浮溪桥村有今天的变化,既得力于村党支部的团结实干,更得益于像汪吉刚这样成功人士的潜移默化,以文化人的辛勤付出!”副会长汪普庆也禁不住对记者说:“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打牌赌博的少了,打架闹事的少子,大家都一门心思勤劳致富,生活质量提高了,也过得有滋有味了!”

2014年11月26日 星期

第11版:专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