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俄“海上联合-2014”军事演习落下帷幕,中俄双方军事合作能否再创辉煌成为热门话题。
有观点认为,中俄军事技术合作从2006年至今,已经从高潮进入发展的调整阶段。此阶段中俄军事技术合作总的来说仍在向良好方向发展,但同时,双方在军事技术合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中俄军事武器交易的数量下降、双方围绕交易价格和知识产权等问题产生的一些内部性争论等。
根据俄最新统计,中国2012年仅居俄武器出口国第三位,印度以73亿美元位居首位,而超过中国居第二位的国家竟然是伊拉克。俄罗斯2012年向中国军售出口只有21亿美元,只有伊拉克的50%,主要是进口航空发动机、直升机等。
俄政治和军事分析研究所分析部主任预计,将来俄对华武器出口永远不会再恢复到此前的水平。
还有啥俄式武器能让中国看上眼俄罗斯的很多战略级装备,例如图-160战略轰炸机、北风之神战略核潜艇等虽然性能先进,但都不可能向中国出售。那么未来有哪些俄式武器能让中国看上眼?
米-28“浩劫”武装直升机
米-28是和美国AH-64同级别的重型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都超过10吨。米-28N攻击直升机最大酬载可达2.4吨,机上的固定武器是机首下方的一座希普诺夫2A42机炮,此炮性能可靠、威力强大。对空最高射速是每分钟900发,对地最高射速是每分钟300发。除了机炮以外,米-28N攻击直升机还可以携带空空导弹、反坦克导弹等武器。但反对者认为米-28由于材料不过关,造成自重过大,武器挂载能力和AH-64有很大差距。而且我军的国产武直十,性价比更高,而且在机载光电设备等方面比米-28更优秀。
苏-35战机
从装备技术角度来说,苏-35是俄罗斯现在能够拿出来的最先进的四代半战斗机。而和T-50、F-22这些五代机相比,苏-35除了在隐身性上有所欠缺以外,在航电设备、机载武器等方面水平已经非常接近,甚至局部还有自身优势,例如苏-35在载弹量上就比T-50、F-22隐形战机更强。
2012年起不断有传闻称中国计划向俄罗斯购买苏-35,甚至中国国防部发言人都不否认这项军售的存在,同时还传出中国要求俄方修改苏-35外形的传闻,这些都给苏-35是否向中国出售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S-400“凯旋”导弹
该型导弹是俄目前最先进的防空导弹。既能使用早期产品配备的导弹,还能使用近期研制的新型导弹,形成多层梯次防御体系。
由于中国已经进口俄罗斯的S-300PUM-1导弹,因此一直有消息称中国在试图引进“凯旋”导弹。
最近有俄媒体宣布普京总统原则上已经同意向中国销售这种武器,但没有官方证实此消息,而且俄方的产能不足以满足中国的需要。
另外中国红旗-9等国产防空导弹的发展也让S-400进入中国的可能性降低。
苏-34战斗轰炸机
代号为“鸭嘴兽”的苏-34是双发重型战斗轰炸机,最大特征是其扁平的机头。为了适应轰炸任务,苏-34在座舱外加装了厚达17MM的钛合金装甲,可有效保护飞行员不受地面高射火炮的伤害。同时该机为了方便飞行员,在驾驶舱后方更设有配备了微波炉的简易厨房以及简易的洗手间。
近年来俄方有意将苏-34外销到中国,但中方认为先前俄出口的双座战斗轰炸机苏-30MKK与中国自行生产的歼-11B、歼轰-7足以担任跟苏-34相同的任务,故现今尚未有引进的打算。
俄罗斯的“一招鲜”—— 航空发动机
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大量航空发动机来装备国产战机,已经成为中俄军事合作的一道独特景观。美国一家媒体曾经爆出中国已经进口超过千台AL-31F发动机的新闻。这一数字本身的可信度并不高,但AL-31F系列发动机在中国空军的作用还是不容置疑的。因为除了主力战机外,外媒报道中国的歼-20战机也使用了AL-31F发动机的改进型号。
一方面,中国国产战机大面积使用俄式发动机不符合中国一直以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但另外也要看到尽管中国在航空发动机上的投入非常大,但航空发动机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便是中国研制出来新的发动机,也需要时间来稳定质量。因此,俄罗斯的航空发动机在中国市场不会很快消失。中国必然要进口俄罗斯发动机,以满足研制和生产的燃眉之急。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发动机也标志着中俄军贸开始向合作转变,也就是中俄联合开发某种新装备,甚至某种程度上将俄罗斯融入中国武器装备的生产链之中。(本报综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