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1日 星期
银行产品理财, 要拨云见“误"
记者孔伏波

  相对于其他一些投资理财产品而言,银行理财产品不仅具有收益和风险相对适中的特点,而且还具有保值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银行产品理财也有了升温迹象。

  虽说眼下投资者已日趋变得理性成熟,但仍旧有不少人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存在以下几大误区 ——

  银行理财产品不等于储蓄存款

  “我平时买理财产品比较多。不仅收益率比存款利息高,而且放在银行我也放心。”市民老周告诉记者,他周围很多朋友都在买理财产品。像他自己,就有很多家银行的贵宾卡,银行客户经理经常会主动发产品信息给他。老周比较以后看哪家收益高一点,就买哪家银行的产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类似老周这样的老年投资者很多,他们认为买银行理财产品是不亏本的买卖,甚至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就是利息较高的一种存款,没有风险。而利用空余时间对比各家银行的产品收益率,这甚至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那么,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是不是只要看收益率就可以了呢?银行理财产品真的没有什么风险吗?

  某银行业务人员胡康告诉记者,2008年,有很多理财产品陷入负收益,当时就有很多投资者无法接受这一事实,一度捂紧钱包、落袋为安。

  胡康说,银行理财产品不等于储蓄存款,虽然银行理财产品相对股票、基金更为保守稳健,但其本质上是金融投资产品,并不是储蓄存款。是投资就必然有风险 ,理财产品购买者要承担“买者自负”的风险 。即使是保证收益的理财产品,也可能存在着流动性风险 ,这与银行传统的储蓄业务有着本质的区别。

  适合别人的不等于适合自己

  “熟人赚了,我也买”。近日,45岁的市民闻先生听说朋友购买某股票型基金赚了钱,来到银行就要把手里的20万元全部购买同样的基金,“问银行的人不如问我朋友,他赚钱了就是买对了,我跟着他买准没错。”

  面对闻先生的要求,胡康很无奈,不过这也不是他第一次遇到闻先生这样的理财者。“给我推荐最好的理财产品,大家买啥我买啥。”前段时间,市民王大爷去银行买理财产品时,就跟胡康说,不管啥类型,一定要买大家都买的那种产品。

  想通过银行理财获得高收益无可厚非,但“大家买啥我买啥”的心理,却让胡康很无奈,其实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

  胡康认为,收益率是很重要,但适合自己更重要。买理财产品应先了解自己的配置需求,以需求为导向,而不是以收益为导向。

  为此,胡康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一个人手中有一笔闲置3个月的流动资金,打算到银行买3个月期的理财产品,到银行网点后,在工作人员的劝说下买了6个月期的产品,最终选择只是因为后者的收益率多了0.1%。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收益多了一点,在流动性方面却对其很不利。”

  所以,胡康提醒投资者,在选购理财产品前,应综合权衡自己的财务状况、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和预期收入、流动性需求等,不盲听、盲信、盲从,不追逐“热门”产品。

  预期年化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

  以往王女士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最看重的就是预期年化收益率,但去年她买的短期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却均未能达到预期收益。

  去年4月,王女士去银行存款时,购买了一款投资周期为14天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8%。

  “我当时一看收益还不错,就购买了20万元。可谁知产品到期后,我一查收益情况,发现总共就291元的收益。我很纳闷,按3.8%的收益率,我的20万元不应当是7600元收益吗?”王女士颇为不解。

  记者发现,不少投资者都遇到了和王女士同样的尴尬:误将预期年化收益率等同于实际收益。

  据了解,所谓年化收益率仅是把当前收益率(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换算成年收益率来计算的,是一种理论收益率,并不是真正的已取得的收益率。因此,王女士的实际收益才会与她想象中的有差距。

  此外,对于少于一年期限的理财产品来说,虽然其合约中标明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仍是以一年的期限来标明,但实际收益率则需要平均到相应期限来计算,譬如3个月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大致是合同中预期年化收益率的1/4,而半年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大致是合同中预期年化收益率的1/2,以此类推。

  相关链接

  五类银行理财产品

  按照投资方向进行分类,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上的投资品种大致有五类。

  第一类,结构性理财产品。一般挂钩汇率、商品、股指等,产品属于浮动收益类别,风险相对较大。

  第二类,代客境外理财产品。该类产品一般是不保本浮动收益类,多为投资港股、欧美股票、商品基金,资金全额投资该类标的风险相对较大。

  第三类,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目前是市场上数量最多的理财产品,收益直接和新股申购获利有关,风险中等。

  第四类,各类信托项目的理财产品。虽然产品不保本,但产品收益较为稳定,风险相对较小。

  第五类,以证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各类股票、债券、票据为投资方向的产品,收益和投资情况直接相关,债券类风险较小。

2014年4月21日 星期

第05版:金融理财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