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0日 星期
竹笔生辉
——访竹笔达人覃绍志
图/文记者 刘子川
覃绍志手握自制竹笔,展示竹笔书法。

  书法界,不需要第二个王羲之

  覃绍志,现年75岁,赤壁市神山镇人,为竹笔书法创始人。为何创立竹书,覃绍志说:“书法界,不需要第二个王羲之!”

  覃绍志读过几年私塾,祖父让他在自家的箩筐、扁担上写上名字,小小年纪的覃绍志便从此爱上了写字。

  1955年,覃绍志参加工作后,由于能写一手好字,领导经常让他出墙报、写标语,日子一长,他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萌发出当书法家的愿望。

  但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名家如繁星点点,他不想跟着别人后面追,为此想另立“山头”,在书法工具上创新!

  筷子、木棍、铅笔、橡皮头等都试过,可写出的字生硬呆板。1965年秋天的一个下午,覃绍志挑着肥料走到一处竹林时,他突然想到:如果用竹削成竹笔写字,不也是一种创新么?

  于是,覃绍志按钢笔的原理,把竹子一头削尖磨钝,之后蘸墨写字。见写出的字“与众不同”,并有几分特殊的韵味,覃绍志高兴极了!

  创竹书,多年完善自成一体

  经过日积月累的琢磨,他把竹笔的笔口制成圆形,再在圆形的一边削出角尖,要写粗的就竖写,可写成毛笔的“中锋”,要细的便斜写,可写成“角锋”。

  因竹笔没有贮墨和注墨功能,覃绍志借鉴毛笔的贮墨原理,将毛笔的笔毛捆在竹笔的笔锋上面,笔毛吸墨后,墨水便能顺着笔锋均衡注墨。

  为使竹笔书法既保持硬笔书法的特点,又达到毛笔书法讲究的“飞白”效果,覃绍志经过多年的苦练,通过“跳笔”,使竹笔书写时发生“跳动”,从而形成了比毛笔更有韵味的“飞白”。

  为适应各种字体的创作,覃绍志在40多年的实践中,根据需要制作了单口形、双口形、球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扁形等20多个种类、60多种不同规格的竹笔。

  想传承,后继无人令人愁

  经过40多年的潜心钻研,覃绍志的“竹书”作品渐被公众认可。他的竹笔书法作品,曾获第5届(北京)、第6届(巴黎)国际书画作品展览金奖等国际奖项。在国内的“中原杯”、“黄河杯”、“庆回归”等全国书法大赛中获金、银、铜奖多次。

  竹笔书法上的成就,使覃绍志荣获“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中华当代书画艺术名人”等称号。但75岁的覃绍志,也有着自己的忧愁:竹笔书法谁来传承?

  “竹笔书法,可不能就此断代。” 覃绍志说,练竹笔,起码要有5年的毛笔书法功底,多数年轻人没有这个耐性。而有功底的人年纪却太大,自己也曾经遇到过年长求学者,最终也是放弃了。

  覃绍志说:“竹子四季常青,希望竹笔书法也能存世常青。”

  

2013年8月30日 星期

第06版:休闲时尚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