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0日 星期
一门三进士家学有渊源
——方琼纪念馆修建始末

记者 李嘉 通讯员 杨友平 向晨琛

  “一门三进士”的来龙去脉

  在红色苏区通城县塘湖镇,至今流传着“一门三进士”、“祖孙三尚书”的美谈,当地百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7月30日,在当地村干部方武强的指引下,记者来到塘湖镇雷吼村,探访正在修建的方琼纪念馆,参观了原方琼庙保存下来的石碑。

  据方武强介绍,这些石碑是后人修复方琼庙时,根据《通城县志》(方氏组纲谱)记载所刻,至今保留完整,字迹清晰可见。循着这些字迹,可以看到方琼的生辰卒年,生平简历,以及他如何抗击金兵,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

  为了进一步探明石碑记载是否属实,记者走访了雷吼村方氏族长方妙生。今年63岁的方妙生拿出厚厚的两大本方氏族谱,熟练地翻到了方琼及其家族历史。

  根据记载,方琼(1068~1127年),原名端正,号益庵。先居住于义井,后居住于梓木里新庄。方琼出生于仕宦之家,其祖父方迪,宋朝进士,礼部尚书、官至左阁丞相,父亲方琳,进士及第,宋朝户部尚书。

  宋哲宗元右二年(公元1087年),方琼中举人,元右六年(公元1091年)登进士,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筮仕,累官兵部尚书。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因母亲去世,方琼返回通城黄袍家乡。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人入侵,东路由燕京(北京)南下,过黄河进犯汴京(河南开封)。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泊畿甸,提师勤王,次年夏,金兵又至,二帝北辕,京都危急,方琼率军奋勇御金,力战救驾,壮烈牺牲。

  战死沙场的方琼,奉敕归葬于县城东40华里的龙印桥象形山(今荻田村西侧擂鼓小山处)。后来,宰相李纲上书,奏明:“靖康之祸,有仗义死节者,请加赐恤。”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当地人民奉诏在塘湖镇新庄鸡鸣岭修建方琼忠臣庙。

  方琼纪念馆的“前世今生”

  通城县塘湖镇雷吼村,山峦起伏,胜景颇多。虽是烈日炎炎,但在该村二组一处依山傍水的地方,却浓荫蔽日,凉风习习,这里就是方琼纪念馆所在地。

  方武强告诉记者,方琼纪念馆又名方琼庙、忠臣庙。由于屡遭沧桑巨变,原方琼庙早已损毁,而庙址犹存。1994年,雷吼村退休老教师方浩然发起族人修复忠臣庙,其面积为200多平方米,分上下两幢,八室二厅,正堂位列迪,琳琼三公石雕塑。

  2012年,雷吼村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方小桃返乡祭祖,决定出资5万元,帮助修复方琼庙。岂料,在修复过程中,由于年久日深,庙的墙壁突然垮塌,已经无法修复。方小桃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出资重修此地,并将原来的方琼庙更名为方琼纪念馆。

  据介绍,新建的方琼纪念馆主体建筑占地面积580平方米,餐厅、公厕、停车场等附属设施占地280平方米,整个工程建成需要投如资金285万元。

  记者看到,整个方琼纪念馆采用复古建筑模式,分为大门、厢房、正殿三部分,飞檐耸立,门廊开阔,通风采光科学合理。方小桃说,纪念馆建成后,将陈列“一门三尚书”的塑像和相关石碑、石刻,并将四处寻找“一门三尚书”相关遗物,搜集和整理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

  方琼纪念馆的未来发展

  关于“一门三进士”、“祖孙三尚书”,目前尚存和有待挖掘的相关遗物和非物质文化还有哪些?如何进一步提升方琼纪念馆的文化内涵?

  在原方琼庙的石碑上可以看到,方琼当年告老还乡时所作的一首《新庄自吟》:“解组辞朝归故乡,荣迁甲第落新庄。龙蟠宝盖千秋盛,虎踞磨刀万代昌。左排龙印藏金鲤,右列鸡笼罩凤凰。祖德宏深应不朽,儿孙世代昭书香。”诗的落款为“徽宗宣和三年”,一直流传至今。诗中提到的“新庄”、“龙印”、“鸡笼”等地名,都处在塘湖镇雷吼、新庄一带,村民都很熟悉。

  据族长方妙生描述,在关刀镇方氏祠堂还保存着“一门三尚书”传下来的家教鞭,这根家教鞭由藤条编制而成,粗壮结实,长约1米,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呈现深褐色。方妙生说,方琼的祖父及父亲迪、琳二公,为官清正廉洁,家风甚严,这根家教鞭就是用来惩罚家族中作奸犯科的人,告诫子孙后代要积善从德。

  重建方琼纪念馆得到了通城县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先后多次前往实地考察,召开会议研讨方琼纪念馆修建事宜,并要求县委宣传部、文体、民政等相关部门出资、出力支持重建方琼纪念馆。

  方小桃认为,修建方琼纪念馆的意义在于将方琼的历史文化作为一种公共资源,让社会大众分享和传承,从而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优良历史文化传统。

  方武强表示,一方面希望继续发挥方氏家族宗祠的作用,将方琼的光辉历史代代相传;另一方面希望纳入通城的旅游文化景点,向全社会开放,弘扬当地文化,带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

2013年8月20日 星期

第04版:文化时空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