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近日,记者走访发现,暑期兴趣培训班市场如夏日的气温一样,火! 游泳班、舞蹈班、跆拳道班……各种培训班里,都挤满孩子。采访中了解到,对孩子是否需要报暑期培训班,以及报什么样的班,有些家长有很大困惑。 (见本报7月18日四版)
暑期培训有助孩子进步
暑期来临,各类培训班火爆开场。在现代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学生暑期培训成为“补拙拔尖”的利器。应孩子的要求,我也给她报了两个。
经过紧张的期末考试,孩子们迎来了为期两个月的暑假。这是孩子们放松休息的大好时机。然而,放松并不代表学习进步的断层,休息并不代表学习活动的休止。
俗话说,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在步调一致的每学期学习、考试中,有的孩子成绩并不出色。由于师资有限、学生众多、课时紧凑等各方面的原因,暴露出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学期结束之后,就变成无法解开的“悬疑”。而暑期培训班则可以及时的释疑解惑、传道授业,甚至可以为即将来临的新学期做好充足准备。发挥了这些功效,孩子们在新学期不仅学业得以进步,而且学习的信心、劲头更足。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如果我们的孩子,在上学时拼命学习,在放假时拼命玩耍,把学习抛诸脑后,在孩子心中,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潜意识:学习是为了考试。孩子再度沦为应试教育的奴隶。
笔者认为,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开始培养,而且从不间断。暑期培训班有一定的作息时间限制,对于学习习惯的培养十分有利。
现在的暑期培训班不仅仅局限于文化课,还有种类繁多的特色班、才艺班、特长班、实践班和夏令营等等。孩子多多参加此类培训班有助于拓宽知识面,有助于学习如何与人打交道,有助于锻炼自我管理意识。(杜芳)
暑期培训不利孩子成长
暑假培训班市场之所以火,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想通过培训加速孩子起跑,凸显家长对孩子的成才焦虑。二是家长图个省心,花钱买看管的心理所致。一些老师或培训机构正是按准了家长这种心理脉搏,才促成了培训市场的红火。
作为老师,笔者深知每个孩子都能成才。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那些非智力因素比如情感、心理、意志、理想、价值观等等,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许多孩子是在明确学习的意义目标后增强动力突飞猛进的。这些教育目标在学校教育各年级的设计中已预设好,而假期课外培训的“插曲”则大可不必。 事实上,想通过假日培训让孩子成才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家长无疑是病急乱投医心理,而各类培训机构也是瞄准了培训费蛋糕,至如培训效果就是个大问号。在我看来,培训往往是一种知识点的错乱对接。
综合各种培训的途径和效果来看,假期培训实是走入了学习误区。一是揠苗助长。不管有没有效果,只是让孩子一味恶补,其实欲速则不达。二是“病梅”式教育。很少尊重孩子意愿,按照大人意志强送孩子参加各类补习班,学习成畸形发展,违背了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
暑假期间应该让孩子从学校生活里调整出来,以一种自由活泼的方式去学习和娱乐,多接触大自然和社会,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比如可参与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组织野外生存训练,读一些中外名著等等,多些“接地气”式学习,少些“圈养”式培训。 (徐大发)
对暑期培训需辩证看待
暑假到了,各种学生培训班竞相开办,仅我家住的宿舍楼道里就张贴了5、6张招生广告单。对此一些人坚决反对,惊呼“以收钱为目的误人子弟”。也有一些人“严重支持”,认为“可以让成绩锦上添花”、“可以填补假期教育真空”,如此云云。
而我觉得,对于暑假学生培训需要辩证看待,不可走极端,不能绝对化。也就是说,参加不参加暑假培训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既要考虑是否对学生身体有利,也要考虑是否对学生培养有益,不顾一切的抵制或者不加选择的参加都不是理性的作法。
首先是要尊重学生意愿。培训是否有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意愿。如果他自己肯学愿学,又是选择其感兴趣的学科门类,完全可以让其参加培训学习,毕竟多花一点时间和精力,就会多获得一些知识和能力。
其次是要注重劳逸结合。当今学生学习负担很重,真正属于他们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很有限,而暑期培训无疑占用了他们一部分时间,那么,暑期培训的时间安排、课程设置就要科学合理,既要保证学习进度和效果,更要考虑他们的身体休整和心理调适,做到适可而止、劳逸结合,别因暑期培训透支学生身心健康。
其三是要量力而行。无论是学校组织的补课,还是社会上开办的培训班,基本没有“白吃的午餐”,既有普通的补课培训,也有所谓高级培优,更有所谓包你考上名校、包拿奥赛奖之类的高端研修班,名目不同收费各异。因此,一般的学生选择培训就得从现实出发,“只选对的不选贵的”,做到务实不务虚。 (舒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