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7日 星期
上世纪90年代,崇阳鸡鸣峰茶名噪一时,曾获“中国陆羽杯特等奖”、“鄂茶杯金奖”多顶桂冠;如今,人们却对其知之甚少——
昔日名茶期待焕发“青春”
记者 黄柱 通讯员 张骋

  誓叫荒山变金山

  1991年,崇阳石城镇集中治理150多个荒坡,请专家勘测土壤、气候等,测定鸡鸣峰植被丰茂、气候温润,富含有机质的红土壤适宜茶树生长。

  不久,时任方山村村主任的周天甫毛遂自荐,带着村里几名骨干来到了鸡鸣峰。不少村民怀疑:“政府花了那么多钱办茶场,你当出头鸟,要是办不好,看你怎么交代。”但在老周眼里,这满山黄土埋的是金疙瘩。

  说干就干,1992年春,搭了个简易棚子,老周就在鸡鸣峰住下了。清树桩、犁地、买茶种、担水、浇肥、除草,老周小心地经营着这片茶园。

  万事开头难。由于缺少经验,又逢大旱,茶树长势并不好,老周一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坐在这新开垦的100多亩茶场前,老周静默无语。

  痛定思痛,不服输的老周并没有放弃,他跑到县里买书,学习书上的种茶、制茶知识。同时,不断在实践中摸索,苦心研究,精心培育茶树。

  为了育好茶树,老周向亲友借了20多万元买优质化肥;为了做出品质,采茶、杀青、烘干、分类……每个环节他都不敢马虎。

  付出终有回报。短短两年时间,鸡鸣峰茶场成了县里名优茶生产基地,茶场规模由原来的100亩发展到了1000多亩。

  1994年,全国陆羽杯比赛,老周带着精心培育的“剑春”茶参展,一举夺得特等奖;1996年,又获得湖北省首届“鄂茶杯”名优茶金奖。一时间,鸡鸣峰茶场声名远播。

  昔日名茶今没落

  打造出品牌,老周又跑起销售。他远上北京,跑遍湖北、湖南,寻找销路。就在茶场发展如火如荼之时,镇领导找上了老周:鉴于老周在茶场的突出表现,决定吸收老周为国家干部。

  “是跟镇领导去,还是留在茶场?”老周犹豫了。后来,镇领导反复做工作,老周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茶场。

  没有了老周的鸡鸣峰茶场,犹如釜底抽薪,很快乱了阵脚。

  2004年,镇上将鸡鸣峰茶场包给了浙江老板,想借助浙江老板的资金和技术,对茶场进行改造升级。

  然而事与愿违,由于市场定位不准,大量名优茶生产出来后,却卖不出去。为挽回损失,大部分高档名优茶降价出售,最低时只卖到4毛钱一斤。

  浙江老板失去了信心,茶叶制作越来越粗糙,销路越来越差。为了赚钱,他放弃了名优茶,主打中低端茶,销路虽然好了点,但鸡鸣峰茶场名优茶慢慢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里。

  该镇一名老干部告诉记者,当年浙江老板看中茶场,是冲着它的名气,但来了以后,不去跑销路,制作工艺也没有创新,茶场没落不可避免。

  老周挑担负重行

  去年,崇阳大力发展茶产业,石城镇政府决定在鸡鸣峰附近开发一片新茶园,与老茶场连成一片,规划面积5000亩。镇里再一次找到了周天甫。

  “老周已经58岁了,开始担心他年龄大了,后来全镇公开招标,没有人敢接,担子还是落到了老周肩上。”镇党委书记丁元华说。

  年初,该镇组织多位茶商召开座谈会,为鸡鸣峰茶场的发展献策。

  老周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在老茶场的基础上,打造二期精品品牌。由政府出资,新开发500亩地,每亩投入700元开荒平整土地,300元栽茶苗;同时,聘请专业人才,打造精品,在各地设销售点,重塑品牌。

  老周又忙起来了,基础设施建设、茶苗选择、种植技术……他事必躬亲。

  茶场水泵机组陈旧,年久失修,不能正常使用,新栽种的茶苗出现干死。老周多次去县里反映情况,争取到了相关部门资金和技术支持。

  丁元华说,石城镇将以打造“鸡鸣峰茶”品牌为重点,在石壁、花园等村推广茶树种植,开发万亩茶产业基地。届时,老品牌将焕新机,成就百姓致富梦。

  

2013年6月7日 星期

第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