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鞋匠胡玲艳
双手擦亮生活
一把靠背椅,一张小板凳, 一个小工具箱,这是擦鞋匠胡玲艳的全部家当。10多年前,胡玲艳的丈夫去世,为了养家糊口,她从老家北港镇楠木村来到县城当起了擦鞋匠,用勤劳的双手撑起了一个家。
4月26日,记者在通城街头见到胡玲艳时,她正埋头给顾客擦皮鞋,动作非常娴熟,三四分钟时间,一双沾满灰尘的皮鞋焕然一新。
胡玲艳告诉记者,每天早上八点,她都准时从出租屋赶到民主路,选一块干净的地方摆出摊子。擦鞋时,轻轻挽起客人的裤脚,放好防止弄脏袜子的护板,再用蘸水的牙刷把鞋子刷干净,接下来上油、擦拭、抛光……生意好时,一天能擦个十来双,一双鞋挣3块钱。
“先用水把鞋洗干净,用毛巾擦干,再用刷子上鞋油,然后两只手拉着毛巾两端平擦鞋面,最后用刷子给鞋打蜡,擦完的鞋像新鞋一样。”谈起擦鞋的窍门,胡玲艳说得头头是道。
由于擦鞋技术好,服务细心周到,胡玲艳的擦鞋摊赢得了不少“回头客”。在擦鞋的过程中,不时有路人停下来向她问好,这些人都是她的老顾客。
问及收入,胡玲艳说,年底和正月生意最好时一天百把块,不过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不到1000块钱。因此,每天吃过晚饭,她还会去帮人看店。
在胡玲艳眼里,擦鞋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职业,相反她很珍惜这份工作。她说,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只希望今后能有个固定的摊点,刮风下雨的时候可以照常擦鞋。 (记者 李嘉)
养老院护理员刘梅英
真心换来真情
刘梅英双手提着四个开水壶、一个水桶,边下楼边问:“廖妈洗没?” “没。”同事回答。
“那我们去给她洗” 刘梅英打好热水,和同事一起走进一间房。
“你们干什么”一位白发老人呢喃着问。“洗了到你女儿家去做客” 刘梅英和同事“连哄带骗”为老人擦身子。
这幕发生在夕阳红老年护理院。刘梅英是一名护理员,“廖妈”是一名患有脑梗的老人。
在这里,刘梅英面对的大多是像“廖妈”这样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为他们穿衣、洗澡、喂饭、端屎端尿都是寻常活,清洗大小便失禁老人满是污秽的床单、衣裤和房间也是日常工作。
4月24日,记者采访刘梅英时,她不时地扶一把蹒跚而过的老人、去洗衣房照看清洗的衣物、到各个房间去察看状况……
“每天,刘梅英就喜欢忙不停,而且总是找事做,不怕脏不怕累。”同事向记者介绍。
刘梅英笑着说:“一闲下来就好像生病了一样。” 昨晚值了夜班的她,眼睛还有些浮肿。
刘梅英今年52岁,2006年下岗后不幸中风,在丈夫的精心料理下逐渐康复。2012年,夕阳红老人护理院在她家附近成立,她便应聘当起护理员。
其实,刘梅英每个月的工资只有1200多元。女儿曾多次劝她,要她一起到超市去干活,干干净净的,工资不错,也没这么累。
然而这里的护理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刘梅英还在坚持。她腼腆地一笑:“跟这些老人在一起挺好。就当行善积德吧。再说,自己老了也需要人照顾。”
(记者王莉敏、实习生罗念、通讯员高盈川)
板车师傅蔡克开
辛劳总有回报
个头不高,皮肤黝黑,笑容憨厚……走进温泉桂花路停靠板车的摊点,66岁的蔡克开最打眼。
“我每天早上6点开工。晚上10点回家吃饭,”已经当了14年板车师傅的蔡克开,看不出一点悲观的情绪。
刚开始拖板车时,蔡克开由于个头矮小,上百斤的货物压得他踉踉跄跄,特别是上坡的时候,身体更加承受不住,肩上经常留下一道道印痕。不过,现在的他早已习惯。
如今,不论刮风下雨、寒冬酷暑,每天天蒙蒙亮,蔡克开便拖着板车来到桂花路口。只是,现在三轮车多起来,这里现在只剩5个板车师傅了。每当有人前来询问,大家就会一哄而上“抢”生意。蔡师傅总是默默地等着客人。出车前,他和客人谈好价钱和拖运货物的重量、距离,便拉着板车来到指定地点,一件一件将货物搬运上车,仔细用绳子打包好,然后便按要求托运到目的地,直到客人检查满意后付钱。
蔡师傅告诉记者,他最远的一次是拖满满一车家具从桂花路到咸安南大街,花了2个半小时,才挣了30元。不过,大部分情况下顾客都会如约给钱。
蔡师傅说,一个月最多时能赚500多元,最少时则只有300来元。他还说,平常做生意的时候就早上出门前吃一顿,中午外面的饭菜太贵便不吃,晚上回家可以吃3大碗饭呢。
蔡师傅有两儿一女,都在外地打工,自己和老伴在小儿子家住带孙子。不过自己总闲不住,让老伴在家带孙子,自己出来拖板车补贴家用。蔡师傅说,自己每个月能领50元的农保补贴,老伴不满60岁,要交100元农保,还是自己的工钱里面拿出来的。
(记者王莉敏、见习记者吴晓莹、实习生罗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