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美好的记忆,这份记忆在逐渐消失吗?我们还会过年吗?”河南民俗学家高有鹏教授撰写的《保卫春节宣言》称:“面对西风盛行,西方文化的日益渗透,我们必须树立传统民族文化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保卫春节,保卫传统文化遗产。”
然而,《保卫春节宣言》应者寥寥,并未引起多大波澜。现在,无数中国人之所以对春节式微表现得那样漠然,是不是因为“日子好起来了”、“腰包鼓起来了”、“天天都像过年”了?!我不敢断言,但我知道,节日最讲究的是节日文化内涵,没有“年味”的春节,也就没有了文化味,也就没有了相应的传统文化特质与民族精神内容。
由此想起怀旧这一话题来。当前,在世界各地,为什么会有无数的人在收藏老器物?为什么会有无数的人在留恋老手工?在追寻着老游戏?很显然,就是因为这些老器物、老手工、老游戏是往昔岁月的一种道具,一种符号。它本身包涵的文化元素,可以滋养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在怀旧中体味到一些审美价值,体味到不一样的文化内涵。
如今,春节也似乎成为我们的怀旧内容了。我在想,如果我们真的任由“年味”淡了,甚至“年味”没了,我们的子孙们将来还能有什么样的关于传统春节文化习俗的怀旧内容呢?
我们没有理由冷落和怠慢自己的传统习俗,没有理由对凝聚着先人智慧与精神的传统文化,缺少应有的温情与敬意。不能及时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遗产,又拿什么来捍卫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丰富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