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经济”是通城经济发展的一种成功模式,更是一张打得响的名片。
近年来,通城县大力实施“回归工程”,一大批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纷纷回乡办厂,为家乡经济发展添砖加瓦,扛起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大旗。
从“一轮明月”到“满天繁星”
元旦刚过,记者便慕名来到通城县经济开发区格莱德光电子项目建设基地,只见一片繁忙的景象,土地平整已接近尾声,厂房建设即将动工。
格莱德光电子是一家以生产笔记本电脑、手机、电子仪器等所需电容式多点触摸屏为主的企业,落户的大坪乡正是项目老板聂星委的家乡。
去年,在“回归工程”的感召下,在外闯荡多年的聂星委,决定回乡办厂。“家乡的水土养育了我,能回乡办厂,算是我对家乡的一份回报吧。”朴实的聂星委说。
如今,全县像聂星委一样的“回归老板”大大小小数以千计,回归创业资金达150亿元,兴办各类企业、实体2100多家,吸纳相关从业人员近2万人。
“回归创业明星”的示范作用,培育出“满天繁星”的效应。目前,该县已形成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居亚洲第一的涂附磨具产业,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居全国第一的云母绝缘材料产业,在同行业中竞争优势相当明显的中药制药和电子信息材料产业。
从“老三篇”到“新三篇”
说起通城工业经济,玉立砂带、平安电工、福人药业等3家企业,可谓是家喻户晓,是创造通城县涂附磨具产业、云母绝缘材料产业、中药制药产业等三大支柱产业的老牌龙头企业,被誉为当地工业的“老三篇”。
近年来,随着“回归工程”的实施,以瀛通电子和三赢兴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材料产业,以新凯服饰、红蚂蚁、新力织造、丽星源服饰为代表的针织纺织产业,以杭瑞陶瓷和兆邦陶瓷为代表的陶瓷产业,正异军突起,揭开了通城工业经济的“新三篇”。
瀛通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晖,是通城县五里镇左港村人。从一名乡镇教师到一位知名企业家,尽管企业越做越大,但始终不忘桑梓之情。回乡投资1.5亿元创办的这家企业,共吸收了3500人就业,年创产值近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税金5000万元。目前是通城“回归企业”中固定资产投资最大的,也是电子信息材料产业的龙头企业。
“我要在通城办一个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电子企业。”中韩合资的三赢兴电子企业老板刘传禄,经介绍到通城实地考察后,被通城良好的创业环境所感动,当即将已在外省签约的1亿元投资项目转向通城,创办了一家专业生产摄像头产品的电子企业。
今年来,落户开发区亿元以上的黄袍山油茶产业园,百丈潭、双狮茶叶等12家企业正在紧张建设中;8家回归企业启动建设,20家正在征地;准备入园的项目还有6个。
从“引进来”到“留得住”
通城县将“回归工程”作为招商引资、发展县域经济最大的抓手。“对回归企业,我们不仅‘扶上马’,还要‘全程送’,不断给予融资、项目、人才、服务方面的支持,使‘回归’项目回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县委书记姜卫东如是说。
湖北丽尔家日常用品制造有限公司2009年落户通城,签约不久,县招商局、开发区、经济商务局等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奔走忙碌:为企业联系银行贷款,使企业尽快实现“三通一平”,帮助协调周边群众关系。公司当年投产、当年盈利,并吸纳600多当地人就业。
公司董事长黎尧文深有感触:“回到家乡之后,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各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从政策、资金、劳力、企业管理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提供了全面持续的服务。”
近三年,该县共帮助企业向上申报产业扶持项目80多个,获资金支持4000多万元;选派到企业帮助工作的干部170多人,帮助招聘和培养熟练工1.5万多人次;相继制订和完善了“四全服务”、环境考评、环境110等一系列“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措施。
该县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让回归创业的老板吃了定心丸,纷纷主动追加投资,或动员亲朋好友回乡创业。凭借东风好扬帆。如今,在通城县经济开发区,新老企业并驾齐驱、竞进前行,形成了百花争艳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