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低起点”到“高飞跃”蝶变
——看张志华如何带领教师团队育出“高考鲜艳之花”

  ●记者 葛建伟 通讯员 刘明升 张松波

  1人突破600分、12人超过特控线、48人达到本科线的佳绩,更有学子同时斩获空军招飞资格与俄罗斯公派留学资格……得知这些优异成绩的那一刻,咸宁市横沟高级中学三(2)班师生们欢呼雀跃。

  据悉,该校高三(2)班这批学生三年前入学时,多数学生的基础很差。然而,今年高考却取得了好成绩,真是让人惊喜万分。为此,6月26日,记者走进该校高三(2)班一探究竟。

  ■分层育苗,将“无目标”变为“有方向”

  探访时,记者获悉,该校本届高三(2)学生在班主任、数学教师张志华为“班长”的团队教师精心培育下,今年高考实现了“从低起点”到“高飞跃”蝶变。她接手这个班级之初,首先开展“地毯式学情摸底”。即系统整理每位学生中考各科成绩、学习习惯及性格特点,建立个人档案,并按“基础薄弱型”“偏科型”“动力不足型”进行分类建档,分层育苗,为每位学生标定专属“起跑线”,将“无目标”变为“有方向”。今年高考获600分佳绩的小曾同学,入学时其数学成绩仅72分(满分150分),但她却展现出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此,张志华带领她的教师团队为小曾同学制定“每日10题基础攻坚+每周2次思维拓展”提升计划,作为数学教师的张志华,她每天课后为其提供20分钟专项辅导。针对普遍薄弱的学科,张志华和她的教师团队推行“小台阶、密步子”上阶梯教学法;俄语教学从初中核心词汇起步,逐步过渡到高中语法体系;物理、化学从受力分析基础模型讲起,让学生先体验“学会”的成就感,再逐步提升难度。政治、历史则创新采用“历史事件+现代新闻”趣味联讲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赋能,将“不可能”变为“我能行”

  针对高一学生普遍存在的“自我否定”心理暗示,张志华带领她的教师团队实施双重赋能策略:一方面设立“成长可视化”展示墙,每周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从一次全对作业到一道难题攻克,都会以星星贴纸标记;另一方面开展“学长学姐成长分享会”,邀请往届逆袭考入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返校交流,用身边案例佐证“努力创造奇迹”的可能性。记得高三下学期模考后,学生成燕(化名)因成绩波动在操场落泪,张志华主动陪伴其整整一下午,分享自身成长经历,重溯她初中阶段的获奖历程,告诉她,学习如同作画,一笔一划潜心勾勒,终能成稿。最终,在张志华的鼓励帮助下,她在今年高考中取得500多分的好成绩。

  当空军招飞通知下达时,学生普遍对报考顶尖院校缺乏信心,张志华便鼓励全班学生积极尝试,强调“机遇垂青有准备之人”。最终学生王东(化名)在三轮严格体检中脱颖而出,且高考成绩超出特招线30余分;学生刘晓(化名)也以优异表现获得公派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深造资格。

  ■家校联合,将“混日子”变为“不放弃”

  针对部分家长“基础差=升学无望”的消极心态,张志华带领教师团队定期举办“家长成长课堂”,通报学生学业情况,分享教育方法:倡导以“你今天主动提问的表现很棒”替代“怎么又没及格”的沟通方式;建议周末开展亲子活动,共同观看《新闻联播》,积累作文素材。学生陈童(化名),父亲在外务工、母亲常值夜班。于是,张志华便建议家长每日抽10分钟与孩子交流“课堂收获与困惑”。由此,陈童学习积极性逐渐提高,数学成绩从50多分提升至96分,俄语成绩从90分跃升至125分,最终总分远超特控线。同时,当发现学生甘冬冬(化名)因沉迷网络购手机导致成绩下滑时,张志华便及时与家长联动干预,收缴手机,“逼”他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使其成绩显著回升。家校信任机制的建立,使双方真正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教育合伙人”。

  ■团队攻坚,将“难解题”变成“真现实”

  优异成绩的获得,是张志华所带领的高三(2)班教师团队辛勤耕耘的结晶。物理组针对学生实验题得分率低的问题,将实验室“搬进”教室,利用矿泉水瓶、橡皮筋等自制教具,有效破解学生做实验难问题;俄语教研组精心编制“高频考点2000词”的顺口溜辅助学生记忆,有效破解记单词难问题。同时,俄语老师带病坚持辅导学生,即便嗓音沙哑仍为学生讲解完最后一道习题;地理教师在学生备考瓶颈期持续给予心理疏导,以积极能量陪伴学生渡过低谷;历史教师以渊博学识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教师”。张志华时常收到学生们赠送的感恩贺卡,那些写着“老师辛苦了”的字条,承载着张志华与学生之间的纯真、美好的师生之情。

  张志华表示,将继续带领她的教师团队,不断努力,针对下一届学生,启动高一“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尽早明确发展目标,不畏惧起点低,力争再次实现从“低起点”到“高飞跃”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