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踏入通山县大畈镇的枇杷产业园,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挂满金果的枇杷树,果农们在林间忙碌穿梭,一辆辆满载鲜果的货车往来不绝。这个闻名遐迩的“枇杷小镇”,正凭借良种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融合化“五化协同”的发展模式,演绎着从“一季鲜果”到“四季生金”的产业传奇。
政策赋能 从“单打独斗”迈向“抱团发展”
在大坪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180亩标准化枇杷园整齐划一。“以前单家独户种枇杷,每亩收入不到5000元,现在加入合作社统一管理,亩产直接翻了一番!”56岁的谭细梁轻轻抚摸着刚获得的“枇杷王”奖牌,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通过“公司+合作社+科研院校+协会+政府+示范基地”的创新模式,全县枇杷种植规模已达4.2万亩,年产鲜果2.28万吨,综合产值突破2.5亿元。
通山枇杷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有力驱动。
枇杷作为通山县的特色优势产业,产业规模在中南五省位居前列,枇杷种植历史可追溯至400余年前,几乎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种有枇杷树。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锚定“建设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的目标,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精心构建“一县一品”特色产业矩阵,成功培育出“咸宁桂花、嘉鱼蔬菜、赤壁青砖茶、通城油茶、崇阳黄精、通山枇杷”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品牌。作为“通山水果”的杰出代表,我市将通山枇杷列为“一县一品”重点产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大力推动枇杷产业规模化生产。通山县政府设立2000万元专项基金,对连片种植100亩以上的主体给予每亩1000元的补贴,对深加工设备购置提供30%的奖补。科技部门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成华中农业大学“枇杷产业研究院”落地,成功攻克保鲜技术等12项行业难题。市场监管部门构建起“从田间到舌尖”的全流程追溯体系,助力“隐水枇杷”荣获国家地理标志和“隐水洞"牌枇杷绿色食品双认证。
优质的营商环境,宛如创业的沃土。据统计,通山枇杷产业经营主体达33家,带动5000余户农户专业从事枇杷产业,户均增收2.1万元,形成了“户成林、村连片、枇杷满山野”的种植格局,种植规模、产量、产值在华中地区均名列前茅。
科技赋能 从“看天吃饭”到“智慧驱动”
走进隐水村枇杷种质资源圃,30余株百年古树与智能温室里的组培苗相映成趣。省农科院专家王会良正悉心指导果农对“金水白”和“荆楚1号”新品种进行嫁接:“我们已选育出6个适应当地种植的优质品种,亩产可提升30%以上。”
“我们合作社种植了冠玉、贵妃、大五星等品种,通过早中晚熟的合理搭配,鲜果销售期延长了20天!”在八福康枇杷专业合作社的千亩果园里,负责人余显亮手持剪枝钳,热情地向参观者介绍。依托湖北农科院选育的优质品种,该合作社采用高接换种技术,将传统枇杷改良为果型大、甜度高的新品种,其中“金水白”枇杷市场售价高达25元/斤,依旧供不应求。
在相邻几个山头的隐水种植专业合作社,“科技小火车”正沿着轨道稳稳地运送鲜果。“以前背下山要半天时间,现在轨道车一趟就能运800斤!”合作社带头人李七松指着山坡上的运输系统,感慨万千。通过与湖北省农科院的紧密合作,该社不仅引进了智能设备,还建立了水肥一体化系统,能够精准控制灌溉与施肥,使枇杷糖度提升15%。
科技化是通山枇杷转型的核心驱动力。通山县构建起“院士工作站 + 科技特派员工作站 + 农技服务中心 + 示范基地”的完整体系,大力推广“生物虫害防治、稀植矮化、配方施肥”等绿色栽培技术;培育优质苗种,指导80户果农建成千亩标准化示范园等。在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的有力助力下,全县枇杷企业获得“二品一标”认证5个,国家级农民合作社2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截至目前,该县已建成3000亩智慧果园,80%的种植户接受过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技术培训,全面提升了通山枇杷产品的科技化水平和品质,真正实现了“四季有产、全年富民”。
全链突围 从“单季水果”到“产业融合”
臻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无菌车间内,真空冻干技术将枇杷鲜果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董事长王清介绍:“冻干技术能锁住95%以上的营养,让枇杷鲜果的附加值增加3倍。”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有效解决了鲜果保鲜难题,更让企业实现了“四季生产”。
该公司联合科研院校,研发出冻干、枇杷冰淇淋等两种深加工产品,年加工鲜果600余吨,其中枇杷冻干年产值超5000万元,让“黄金果”身价倍增,产品畅销全国各地。“今年,我们推出的枇杷冰淇淋,已成网络‘爆款’,日均销量突破3万支,电商订单排到三个月后。”王清举起枇杷冰淇淋介绍。
在鸡口山村八福康枇杷产业园,金黄的枇杷缀满枝头,企业负责人余显亮通过直播带货,将鲜果销往全国。他说:“白枇杷口感绝佳,鲜果能卖到25元一斤;大五星枇杷则主要用于深加工,制成枇杷酒、枇杷膏。枇杷花茶具有清肺润喉的功效,果核提取物可制成护肤品,就连疏剪的叶都能成为枇杷叶养生茶。”这种“果叶花+ 深加工”的互补模式,让枇杷产业突破了季节限制,实现了“四季盈利”。在湖北本草汇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包装车间内,程日升指挥着工人们将枇杷花茶装箱。“过去枇杷叶只能当柴烧,现在制成养生茶,每亩能增收2000元。”负责人余显亮认真地算着经济账。
通山坚持将融合发展作为枇杷产业延链强链的重要支撑,先后引进培育了“八福康、协力果业、本草汇农业”等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枇杷产业从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目前,全县已建成12个枇杷产品保鲜库,形成了“花、果、叶”全利用的完整产业链,产品涵盖食品、保健品、化妆品三大类,深加工产值占总产值比重达40%。
通山枇杷的产业融合不仅体现在加工端,还延伸至文旅领域。该县连续七届举办枇杷旅游季活动,年均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在隐水洞景区,游客可以体验“千人环园山地健康跑”“枇杷采摘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还能品尝到枇杷红烧肉、枇杷银耳羹等创意美食。
“摘枇杷、品果宴、住民宿,周末接待了500多名游客!”隐水村农家乐老板张大姐忙着准备枇杷宴。通过“体育+农旅”模式,该县建成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枇杷休闲采摘基地、枇杷农庄共38处,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等消费1.2亿元。在刚结束的第七届枇杷旅游节上,创意枇杷宴、山歌对唱等活动,将旅游“流量”转化为产业“留量”。
品牌聚势 从“地方特产”到“全国名片”
“家人们看这颗‘白沙’枇杷,果肉像玉一样通透!”在八福康果园的直播间,主播小杨对着镜头切开鲜果,瞬间吸引上百网友下单。合作社组建专业直播团队,通过“产地直发+分级销售”模式,高端鲜果通过冷链直达北上广商超,中端产品加工成伴手礼,边角料制成宠物零食,实现零浪费。
在通山枇杷科普馆,数字大屏展示着产业发展的历程,AI解说和山歌表演将丰收的喜悦传递给每一位参观者。展台上,从枇杷膏到枇杷花茶的20余种深加工产品,诠释着“小枇杷”的“大智慧”。
“通山枇杷先后参加全国各类展会20多场次,凭借绝佳的地理气候条件,枇杷果品相好、品质优,生产的各类枇杷产品深受业内人士和消费者好评。”通山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品牌化是通山枇杷走向全国的关键,通过统一包装、地理标志认证和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通山枇杷溢价率超30%。
目前,该县“隐水洞”牌枇杷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隐水枇杷”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隐水洞枇杷”成为省级著名商标。大畈镇因枇杷被获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大坑村因枇杷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我们将建设万亩智慧果园,打造‘世界枇杷公园’,力争到2026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亿元!”通山县委副书记、县长吴涛自信满满地表示,该县正以“万千百”工程为抓手,建设万亩智慧果园、千亩标准化示范基地,培育百亿级产业集群,随着冷链物流园、电商孵化基地等项目的落地,这颗承载400年种植智慧的“黄金果”,正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密钥”。
“通山枇杷作为‘通山水果’的典型代表,带动了通山全县5000余户果农持续增收,是鄂南乡村振兴的一张‘金名片’。”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训林表示,未来,该局将持续加大龙头企业、品牌宣传、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共同把通山枇杷打造成为鄂南乡村振兴的一张“金名片”,打造成为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的一颗“璀璨明珠”,让这颗“黄金果”成为更多人的“致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