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9日 星期
标题导航











































从消防安全隐患整治到社区便民设施升级,他以实干与智慧破解难题
张猛:用“小盒子”照亮安全与民心
●记者 陈志茹 通讯员 刘璇

  在咸安区永安街道三元社区,提起张猛的名字,居民们总会竖起大拇指。作为永安街道党工委委员、副主任,张猛扎根社区6年,始终将居民的“急难愁盼”挂在心头。从消防安全隐患整治到社区便民设施升级,他以实干与智慧破解难题;而近期引发广泛关注的“集中充电盒”项目,正是他为民办实事的生动缩影。

  新思路破解 小区充电难

  兴旺家园小区是永安街道典型的老旧小区,46栋楼居住着1506户居民,电动车保有量超过2000辆。长期以来,“飞线充电”屡禁不止,楼道内电动车随意停放、私拉电线如“蜘蛛网”般密布,不仅影响环境,更潜藏火灾风险。2023年,社区通过老旧改项目安装了6个充电棚,但居民使用率低。“充电棚按商业电价收费,一度电比居民用电贵0.5元,大家宁愿冒险飞线充电。”张猛回忆道。

  为了摸清症结,永安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姜勇带领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走访,发现老旧小区居民的核心诉求是“想用便宜电、想用自家电”。传统充电桩的高成本与居民对低价电的需求形成矛盾,而一刀切的“禁止飞线”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这一思路催生了第一代“集中充电盒”的雏形。在永安街道的推动下,由社区联合居民共同出资,在楼栋单元前安装第一代充电盒。通过将电表箱线路延伸至户外防水盒体,每户配专属插座,居民只需将电动车连接至自家编号的接口即可充电,电费按居民电价结算。

  然而,初代设计很快暴露短板:插座无隔断易插错、空间不足、材质防火性能不足。2024年7月至9月,张猛多次深入社区,组织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听取民心民意,共商研讨,集思广益解决第一代充电盒不规范的问题。 他邀请消防、电力、应急部门实地勘察,最终推出“二代充电盒”——采用防火防水塑料材质,按“一户一电、一户一锁”模式升级,扩大接口容量并增设独立隔断,彻底解决混用与安全隐患问题。

  “小盒子”成就样板老社区

  “以前充电像‘打游击’,现在既方便又安心!”家住兴旺家园小区的张凤霞是充电盒的首批受益者。她算了一笔账:过去在公共充电桩充满电需花费2元,而用自家电仅需0.8元,每月节省近50元。除了经济实惠之外,安全提升更让居民感慨。

  咸安区消防救援勤务中心主任郑林指出:“飞线充电极易引发火灾,充电盒集中管理避免了电线老化、短路等风险,社区火灾隐患同比下降70%。”

  “集中充电盒”便利性同样显著。二代充电盒配备钥匙锁功能,居民可选择使用自家电充电,节约又安全。此外,社区还通过增设充电点位、优化布局,确保每栋楼步行3分钟内可达充电区。

  “张主任不仅解决了充电问题,更让我们看到社区干部的担当,今后再也不用飞线充电了!”居民们纷纷说道。

  如今,兴旺家园小区内“蜘蛛网”消失无踪,楼道整洁畅通,电动车有序停放,成为全市老旧社区改造的样板。

  “小创新”彰显治理“大智慧”

  充电盒项目的成功,不仅解决了民生痛点,更引发广泛的社会反响。湖北省电动自行车全链条整治专班多次前来实地调研,将其列为“老旧社区安全治理创新案例”;省内多地组团考察,学习“居民共建+技术升级”的双轮驱动模式;5月16日,湖北省电动自行车、动火作业和建筑保温材料专项整治示范创建暨重点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并将兴旺小区的“集中充电盒”作为观摩的示范点。

  张猛总结道:“基层治理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倾听民声、整合资源,用低成本实现高效益。” 这一模式的核心经验在于:共建共治,通过测算,居民出一部分,政府从老旧改资金配套一部分,激发主人翁意识;技术适配,采用分户电表与智能锁结合,兼顾成本与安全;长效管理,联合消防、城管定期巡查,辅以安全教育,形成治理闭环。

  当前,永安街道计划将充电盒推广到辖区各个社区,并探索“光伏充电+错峰用电”等绿色升级方案;未来还将整合社区应急驿站资源,配备灭火器、破拆工具等,打造“五分钟安全救援圈”。

  “基层干部的价值,在于把小事做实,把实事做暖。”咸安区消防救援大一负责人坦言,永安街道从“飞线整治”到“充电革命”,得益于张猛用一颗为民初心,将社区安全与居民幸福紧密相连,在解决飞线充电安全隐患的同时,让居民用上经济实惠的“自家电”,小盒子背后是大智慧,彰显了基层治理的绣花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