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实验小学60周年办学经验系列展播之⑤
以德立校:构建全维度德育生态体系

  咸宁市实验小学以 “以德立校” 为核心治校方略,构建 “党建引领、课程育人、实践淬炼、协同共育” 四维一体德育生态体系,通过系统化设计、学科化融合与数字化赋能,实现全员、全程、全域育人,为培育时代新人筑牢精神根基。

  党建引领 筑牢德育工作根基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推行 “党建 + 德育” 双轮驱动,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核心,实行 “一票否决制”。每学期开展 “党员示范岗”“师德标兵” 评选,发挥党员教师带头作用。创新 “夜课学习” 机制,组织党员教师研修德育案例与红色教育专题。如围绕 “语文课堂渗透红色文化” 开展研讨,形成革命诗词情景教学方案,有效提升学生爱国情怀。

  深化清廉校园建设

  以 “五个融合” 推进清廉学校建设:一是与从严治党融合,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定 “小微权力” 清单与廉政风险点责任清单;二是与教学业务融合,开展党员送教下乡,落实 “双减” 政策;三是与师德师风融合,组织培训宣誓,签订责任书,完成 6000 余名学生廉洁家访;四是与教联体工作融合,共研党建,开展红色与廉政教育;五是与校园文化融合,通过 “读书颂廉”“文艺促廉” 等活动,营造清廉氛围。

  课程育人 构建特色德育体系

  课程融合是学校德育体系的核心,通过学科渗透、校本深耕、实践拓展,实现知识与品德的深度融合。

  国家课程层面,各学科深挖德育元素:语文借《背影》引导学生记录亲情,培养感恩;数学以“数据误差分析”强化科学态度;道法结合时事培育家国情怀。

  学校自 2014 年起便启动了校本课程的研发工作,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立足学生发展需求与地域特色,精心打造了科技、艺术、体育、综合四大类校本课程,共计开设 56 门课程,涵盖面广,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发展方向。

  活动课程构建多元实践领域,通过入学毕业仪式、节日主题活动浸润品德;设立 “红领巾监督岗”“学生校长” 岗位,培养自主管理能力;开展社区服务、职业体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践行品德。

  实践淬炼 在行动中培育担当

  学校构建 “校园-社区-社会”三级实践平台,助力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校园内,“学生校长” 参与管理,提升责任意识;“校园环保小卫士” 维护环境,树立集体荣誉感。

  社区中,“温暖夕阳红” 志愿服务队关爱老人,“垃圾分类宣传小队” 普及环保知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寒暑假期间,学生走进科技馆感受科技魅力,参观革命纪念馆传承红色基因,参与职业体验树立正确职业观。科学的安全预案与评价机制,为实践活动提供保障。

  协同共育 编织立体化德育网络

  学校积极探索家校协同模式,搭建多元沟通平台,定期召开家长会,借助学校微信公众号、校报《学校与家庭》推送教育资讯。开展 “家长讲堂”,邀请不同职业家长分享知识;组织家长志愿者参与校园护校、活动组织,增强家校协作。

  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分享科学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更新观念。在家校共同努力下,品德培养融入家庭与学校生活,形成立体化德育网络,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多年实践下,学校德育成效显著:评语改革成全省典范;培育出三名全国少代会代表及多名省市级新时代好少年,

  92.7% 的学生责任意识显著增强;德育经验多次在省市会议分享。其成功关键在于破解德育与智育分离难题,通过 “德育双线考核” 实现二者统一,构建完整育人闭环,推动“立德树人” 目标落地。

  (通讯员 刘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