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 星期
标题导航











































潜心兰台启新程
——记市档案馆三级调研员钱立新
●记者 杜培清
▲钱立新(右)在崇阳县桂花泉镇检查档案管理情况

  4月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推出的五集纪录片《绝笔》(第五季)第二集在央视频播出,何功伟烈士给妻子的泣血家书首度公开。通过史料展示、亲历者讲述和专家解读,何功伟心怀国家、舍生忘死,用生命和鲜血赢得民族解放、独立和自由精神实现了跨时空传达。

  节目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市档案馆三级调研员钱立新和同事们的辛苦付出。

  “春节前,纪录片《绝笔》摄制组就来咸宁,到咸安区桂花镇何功伟故居、市图书馆和市档案馆等地取景,系统拍摄烈士生前生活场景及遗存文物,我们为他们提供了关于何功伟的馆藏资料。”钱立新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什么是档案?”

  1984年,从蒲圻师范学校毕业的钱立新懵懵懂懂,怀揣着毕业分配报到证,走进了“隐蔽”的咸宁地区档案局(馆)办公室。

  “我是学师范的,当时抱着‘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信念,走进了档案馆。”对于当年的情景,钱立新记忆犹新。

  在设施简陋、条件艰苦的地区档案馆里,他目睹老馆长詹仲元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亲手抄录、手绘、校注整理珍贵的档案史料,一手漂亮的楷体字让人赏心悦目;班子成员淡泊明志,深耕兰台;干部员工以馆为家,爱馆如家,默默奉献,将一腔热血洒向了档案事业的精神让他深受感染。特别是当詹馆长领衔完成的项目荣获国家档案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的消息传到馆里,全馆都沸腾了。

  没想到这个“冷衙门”也有高人,还能摘到国家级大奖——钱立新在羡慕的同时,也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像詹馆长一样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档案这片天地干出一番名堂来。

  一份档案就是一份记忆,一份档案就是历史的传承。初到档案局,钱立新在老同事的带领下,在干中学,学中干,对众多零零散散、大小不一的档案资料进行收集、鉴别、分类、编目、整理、扫描、归档,面对“拿不准、分不清”的问题时,虚心向前辈请教。

  靠着严谨细致的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钱立新在短时间里熟悉了档案馆的全部基本情况,练就了档案政策“清”、业务技能“清”、专业知识“清”的过硬本领,锻造出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工匠精神。

  2021年,咸宁档案馆要搬迁到新馆。咸宁历史与发展档案文献展《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和咸宁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主题展《革命理想高于天》这两个展览的布展工作也在同时进行。当时所有的档案资料都已经打包了,查找起来十分费劲。但钱立新凭着平时对业务工作的熟悉,总能迅速而精准地帮展览组找到所要的资料,确保了展览如期开展。

  “钱馆长的这份功力,离不开几十年来对档案工作的热忱和专注,还有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他就是一部活档案。”回想起这个细节,编研科科长余意敬佩不已。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过去,市档案馆的档案管理长期依赖纸质存档,需投入大量人力进行整理、归档和调阅,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导致错漏,查找所需时间较长。同时,纸质档案易受潮、虫蛀,保存成本高昂。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与管理理念的更新,各行各业开始尝试使用计算机辅助办公,新型载体档案不断增加,人们的信息传播、接收方式发生改变,对非纸质载体档案的管理、检索、利用需求在不断增加,这些都让档案的收集、保护、管理、利用面临诸多挑战。

  钱立新越发敏锐地预见到档案管理工作也必将面临着更高的规范化与精细化要求。他主动适应新时代信息技术与档案业务融合发展的新形势,积极组织档案科研工作,并亲自主导、精心谋划、全程参与到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应用平台建设、软件系统维护利用工作中。

  2012年,钱立新按照《国家档案局科技立项选题指南》的要求,联合湖北科技学院申报科研课题《基于OAIS模型的电子文件安全体系研究》,获国家档案局2012年科技项目立项。

  2014年,由他主导的档案数字化加工系统和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研发成功后,通过了湖北省信息化产业相关部门的软件测试和著作权登记,在咸宁市和全省范围内400余家单位推广使用。课题通过了国家档案局专家组的评审验收,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咸宁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15年,钱立新参与立项的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基于OAIS模型的电子文件利用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相关课题极大提升档案文件的保密性,通过了国家档案局专家组的评审验收。

  同年,钱立新转岗协管档案业务指导科。他带领科室人员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土地二轮延包确权档案试点,大力推进机关企事业档案“三合一”制度的修订、审核和执行,推动企业档案规范管理工作上新台阶。

  2017年,咸宁市档案馆和通山县档案馆列入全省首批数字档案馆建设试点。钱立新牵头主持研究制定了咸宁市数字档案馆建设方案,为数字档案馆服务社会公众、服务党政机关、服务基层档案部门做了合理规划。

  2021年,钱立新对照《湖北省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评办法(试行)》,统筹推进电子文件备份中心建设,高标准完成馆藏档案资源数字化项目……在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的进程中,钱立新秉承着“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理念,不断推进全市档案事业现代化。

  “下一步,我们将以‘数字赋能、便民利民’为核心,加快构建覆盖市直的电子档案管理平台,建立民生档案数据库,探索‘互联网+档案服务’新模式,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档案查阅利用服务。”钱立新在谈到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前景时如是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档案的征集和开发利用,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档案馆来说,有了丰富的馆藏,才有后面的“存、管、用”。

  2023年,钱立新分管征集编研工作,他带领征编科、档案管理科人员,发扬“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辛万苦”的精神,坚持“红色档案征编、特色档案征编、专题档案征编”三结合,不断拓展本地红色档案资源征集的渠道,并用匠心予以深度挖掘利用。

  在馆里敲定征集主题大纲后,他及时与中央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等单位取得联系,将鄂南秋暴、汀泗桥战役、何功伟生平等重要的红色资料通过影印、复印的方式征集进本馆,征集到钱亦石、何功伟、钱瑛等珍贵红色档案资料27件。

  为加强群众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推动和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钱立新推动媒体、公众号等加大档案资料征集的宣传力度,在每年“6·9”国际档案日召开档案征捐仪式,用榜样的力量号召广大群众积极捐赠档案、保护档案,征集到一批散落在民间的珍贵档案资料,极大地丰富了馆藏。

  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市档案馆决定抢救性开展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史征集工作。这些老兵住地分散在各乡镇,有些还居住在很偏远的乡村,钱立新不辞辛劳带队深入老兵家中了解情况,拍摄留存了6个县市区90余名抗美援朝老兵们的口述档案史。

  记不清有多少次,看到岁数大、身体不好且家庭经济困难的老兵,自身并不宽裕的钱立新总是默默地自掏腰包,送上物资慰问;也记不清有多少回,当老兵要把珍藏了一辈子的立功证明书、军功章、纪念章、军用品捐赠给档案馆珍藏却遭到了后人的阻拦,钱立新苦口婆心做对方思想工作后,依然无功而返。

  “钱馆长总是百折不挠,他安慰我们说,这次不行,我们下次再来;这个方法没用,我们就换一种方式。”一起下乡的编研科副科长李小蒙为钱立新的坚韧深深打动:“只要是档案的事情,哪里有线索他就赶到哪里去,再苦再难他都会去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2012年底,咸宁市档案局、咸安区档案局启动了传统村落民俗文化档案的全面调查。钱立新从实物档案的角度,带领团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投入到处于濒危状态的古老村落民俗文化档案的抢救与保护中,共收集整理村级民俗文化档案800余件、出版荆楚民俗文化研究丛书分册《嫦娥文化研究》43万字,帮助建立石城村民俗文化档案展览馆,实现了村级档案的规范化、数字化管理,并通过了省档案局的评审验收,获湖北省优秀档案科技成果二等奖。

  在与档案的对话中,钱立新感知到历史的脉搏和气息。他聚焦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档案服务与领导决策同频共振,紧紧围绕“国之大者”,深耕细作、深度挖掘档案资源的价值和内涵,为市委决策提供资政报告;组织编研出版《咸宁市情》《泉暖香城——历届温泉国际文化旅游节回眸》《咸宁珍品档案》《城市记忆》4本图册,公开出版《咸宁故事》,发表《“咸宁”地名考》等文章,从多个角度反映了咸宁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生动形象地展示咸宁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历史底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021年,钱立新带领编研科两位成员,克服人手少、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历时半年完成《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咸宁历史与发展档案文献展和《革命理想高于天》咸宁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主题展的组稿、设计和布展工作,开创档案展览工作先河。两个大型展厅开放后,年均接待观众超1万人次,市档案馆现已成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大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钱立新40年如一日,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在档案工作第一线,倾注了自己毕生的心血和信念。他主持完成的4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在各大核心期刊发表著作、论文及重要技术报告近10篇,2012至2014年,他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等次,2014年被省档案局授予全省档案信息化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国管档平生慰。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起点上,钱立新依然在孜孜不倦地钻研着档案业务,继续谱写着“存史资政育人”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