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印象里,父亲有一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总谱》。翻开这本大红封面的交响乐总谱,那有如蝌蚪般的五线谱对我来说就是天书。但自从197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舞剧《红色娘子军》搬上银幕以后,她的画面和音乐便通过电影、广播和今天的音视频如海潮、似梵音般撞击、萦绕着我的脑海,挥之不去。那一串串音符也如欢快地跳动起来。能够观看一场中央芭蕾舞团演出的《红色娘子军》,便成为我由小到大挥之不去的向往。
功夫不负有心人。得悉中央芭蕾舞团3月15日和16日在深圳演出2场的消息,我立马告诉在深圳工作的女儿并叮嘱一定要买到第一天夜场的票。为了圆梦,我来到了深圳。
当咸宁还是春寒料峭时,深圳却是春暖花开。暮色降临时,我向前海湾畔的滨海艺术中心走去。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拂过脸颊,欢乐港湾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渐次亮起灯火,像一串串璀璨的明珠。我无心欣赏这夜景,耳边回响的是《红色娘子军》激昂的连歌,眼前浮现的是历久弥新的动人画面。
走进剧场,一阵暖流扑面而来,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松香。看着鲜艳夺目的海报,恍若隔世。半个世纪以来,我习惯了从屏幕上欣赏艺术、从广播里聆听音乐。而此刻,我终于走进剧场,亲身感受艺术的温度。
灯光渐暗,大幕徐徐拉开。熟悉的剧情演绎,让我身临其境,情感随之起伏;熟悉的音乐响起,让我如痴如醉,心灵为之净化。操练舞、黎族少女舞、快乐的女战士等舞蹈和旋子、绞柱、山膀、倒踢紫金冠等造型大量吸收中国古典戏曲翻滚、对打、跌扑的动作技巧,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一改西方芭蕾艺术纤弱的风格,使之既有芭蕾的轻巧浪漫,又有舞台剧的粗犷彪悍,成为几乎不可复制的艺术瑰宝。也得益于这座艺术圣殿顶流的建筑声学设计,它的混响时间、背景噪声、明晰度等声学指标都达到了国际一流的要求。不论是声若洪钟还是细微轻柔,音乐都如丝绸般流淌,仿佛将时间凝固在旋律的涟漪中。
舞剧《红色娘子军》成为不可逾越的经典,作曲家居功甚伟。在他们笔下,洪常青、琼花、南霸天形象的三段旋律和娘子军连歌这“三个主题一首歌”在全剧贯穿运用,不时出现。为了让源自西方的芭蕾能够更好地贴近中国老百姓,作曲家们打破历来只能用纯管弦乐队伴奏的惯例,在西洋管弦乐队中加入了笙、小锣、琵琶、中阮等中国传统乐器,并借鉴民歌,将表现力丰富、平衡明晰的西洋音乐与优美抒情、质朴文雅的中国民间音乐相融合,使乐曲与剧中人物情感变化高度融合,大气雄浑,优美动听。伴随着铿锵有力、节奏鲜明的音乐,革命的激情和力量、芭蕾的节奏和动感、民族音乐的素材和色彩、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以及交响化戏剧性的音响效果,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给我以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和震撼。
演出临近结束,琼花高举红旗,带领娘子军连冲向胜利。音乐激昂澎湃,推向高潮。全场观众起立鼓掌,欢呼致敬,经久不息。最后在《万泉河水清又清》的歌声中依依不舍地散去。
走出剧场,夜色正浓。我的内心依然激动不已。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红色娘子军》已走过60多年,演出4000多场。斗转星移,时空交错,她所传达的精神却跨越时空,依然打动人心。她不仅是一部革命题材的芭蕾舞剧,更是一曲人性的赞歌。她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自由、平等、幸福的追求永远不会过时。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我们习惯了隔着屏幕、敲着键盘去感知世界,殊不知有些真实的体验永远不会被替代。在这个夜晚,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经典的魅力。邂逅经典,有机会与艺术对话,才能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喧嚣的现实中寻觅精神的共鸣。
邂逅经典,让我不虚此行。返程的高铁上回味经典的同时,我心生愿景,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在咸宁欣赏到国家级、世界级的高水平文艺演出。它应该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