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官仕坳村,光伏板阵列在朝阳下泛着粼粼波光,冷链车间里飘出农产品的清香,文化广场上跃动着欢快的舞步。这个曾经负债50万元的贫困村,在咸宁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如今已蝶变为集体年收入超15万元的省级示范村,在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上挥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产业振兴 破茧成蝶的动能密码
站在标准化生态养鸡场前,村支书许安平算起“土鸡蛋”经济账:投资60万元的养殖场延伸出冷链加工链,形成产供销一体化体系,让每枚鸡蛋的附加值提升30%。这仅仅是该村产业矩阵的冰山一角——200万元打造的猕猴桃基地即将进入丰产期,冷链物流车间破解农产品“卖难”困局,40千瓦分布式光伏项目为19户脱贫户年均增收2000元。
“三变改革”激活沉睡资源,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创新实践,让村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村集体收入从零到15.7万元的跨越,印证着“造血式”发展的强劲脉搏。通过争取600万元农田整治专项资金,全村建成“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高标准农田,5G网络覆盖为智慧农业埋下伏笔。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石宏亮介绍,该局驻村工作10年来,单位共拨付帮扶资金700余万元,将村通组公路35公里全部硬化,主干道和村湾安装太阳能路灯260余盏。
生态宜居 山水之间的诗意栖居
走进易地搬迁安置小区,白墙黛瓦的连体住宅楼与青山相映成趣。脱贫户袁松林在新居里沏上热茶:“以前漏雨的土坯房换成带厨卫的房屋,卫生室、公交站抬脚就到。”1395平方米的现代化住宅群,配套文化广场、医疗设施,书写着“安居乐业”的民生答卷。
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让村庄焕新颜:农户危房改造维修170户,改造无害化厕所300个,建成56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综合体”。村民服务中心里,“小诸葛帮代办”窗口实现43项服务不出村,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月均办理民生实事20余件。
治理创新 双轮驱动的振兴实践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文化广场上,舞蹈队队长余彩云正编排新节目。村里培育的2支文艺队伍,让崇德向善的乡风浸润心田。驻村工作队创新的“五微工作法”,通过微课堂、微项目、微服务,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每个角落。
在赤壁市“双碳”战略布局下,官仕坳村探索出“光伏+农业”的生态循环模式。40万元财政衔接资金建设的分布式光伏,既保障脱贫户稳定收益,又为村集体年增收4万元,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站在新起点,官仕坳村正谋划乡村旅游新篇章。依托猕猴桃基地打造观光农业,利用生态资源发展民宿经济,这个昔日的“穷山窝”,正在擘画“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养生”的全季旅游图景。正如村民们所说:“现在的日子,就像山里的竹笋——节节高!”
从基础设施滞后到“幸福路”户户通,从靠天吃饭到智慧农田,从空心村到创业热土,官仕坳村的十年嬗变,见证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当机器的轰鸣惊醒了沉睡的山谷,当科技的星火点燃了致富的希望,这片热土正以昂扬之姿,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