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史票房榜冠军、中国影史观影人次冠军、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冠军、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冠军……2025年春节档上映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一路高歌猛进,截至3月3日,票房已突破145亿元,排名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七。
电影《哪吒2》爆火,不仅是中国电影的里程碑,更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圈”的标志性事件。传统文化“出圈”是时代所需,这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走向更广泛受众,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满足文化需求、做强文化输出,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传统文化要“出圈”,关键在于找准“出圈”的办法,电影《哪吒2》就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坚定文化自信是推动传统文化“出圈”的根基。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远古延续至今且从未中断的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丰富的文化内涵、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与传承能力。
电影《哪吒2》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哪吒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他的故事主要来源于《封神演义》《西游记》等文学经典。文化创造力伴随着文化认同感、文化自豪感应运而生,正如导演饺子所说:“文学经典是动画电影最大的文化IP,应该成为创作的故事宝库和灵感来源。”
坚持创新发展是推动传统文化“出圈”的不二法宝。结界兽形象设计取材于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青铜人像并萌化处理,法器天元鼎原型是商代青铜鼎,配乐融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呼麦,昆仑仙境运用传统水墨晕染技艺……电影《哪吒2》中,既有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的创新性转化,也有符合当代视角的现代化表达。
片中多维度呈现哪吒和李靖及殷夫人的亲情、哪吒和敖丙的友情、哪吒和太乙真人的师徒情、申公豹和申小豹的兄弟情,“我命由我不由天”“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等经典台词传递同命运抗争、青春无畏、勇往直前的精神,让不同层面的观众都能找到共鸣、产生共情。
当然,创新发展离不开现代技术赋能,影片正是通过顶尖的动画技术和视觉特效,将传统文化转化为震撼人心的视听奇观。
秉持匠心耐心是推动传统文化“出圈”的必由之路。剧本创作耗时两年,仅“哪吒与敖丙对抗天命”这一核心矛盾就迭代27次,角色数量是第一部的3倍,每个角色都有详细的人物小传;全片2427个镜头,特效镜头达1948个,“哪吒重塑肉身”的特效制作耗费三年时间反复调试、水墨与3D特效融合的镜头花费两年时间攻关……电影《哪吒2》再次告诉世人——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成功的背后是“五年磨一剑”的极致追求,创作者用匠心雕琢艺术,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以耐心打磨品质,对每一个细节、镜头进行精雕细琢。
做强文化产业是推动传统文化“出圈”的重要路径。《哪吒2》凝聚全国138家动画公司、4000多名动画人的心血,这种集体托举、协同创新标志着中国动画工业化水平的显著提升。从2015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到《哪吒》系列、《长安三万里》,中国动画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随着中国动画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我们有理由期待,将诞生更多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经典作品,展现传统文化独特魅力。
我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神话传说、文学经典、诗词歌赋、传统技艺等。将这些宝藏资源融入影视、动漫、游戏、文旅、文创等多元领域,借助数字技术高精度复原历史场景,通过AI解析传统文化符号,利用VR构建沉浸式体验,可打造兼具文化辨识度和市场影响力的IP矩阵,为文化产业赋能。
同时需要看到,传统文化并非空中楼阁,离不开产业的有力支撑。通过文化产业的反哺,不仅能激励创作者,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能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使其与现代文化交融共生,彰显时代价值,照亮文化自信的星辰大海;推动更多传统文化IP走向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中国人的志气与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