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区妇幼保健院
视觉训练开启孩子清晰视界的“密码”

  ●记者 夏咸芳 通讯员 邵国平 刘鹏

  2月5日,5岁的小明(化名)再次踏进咸安区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大门进行视觉训练,截至目前,他已经在这里进行了为期一个疗程的视觉训练,双眼裸眼视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咸安区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副主任廖雅丽表示,视觉训练作为一种科学、系统的视力保健方式,对于维护和提升视觉健康至关重要。春节期间,很多孩子都像小明这样坚持来院进行视觉训练。

  ■视觉训练 不再是简单的眼保健操

  “虽然近视不可逆转,但视觉训练可以通过特定的视觉活动,增强眼睛的调节能力、眼肌协调性以及视觉信息处理能力。这些训练有助于缓解因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导致的眼部肌肉紧张,预防近视的发展,”廖雅丽介绍,视觉训练,不仅仅是简单的眼保健操,它包括了一系列专业的训练方法,有助于缓解因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导致的眼部肌肉紧张,预防近视的发展,同时也能改善已有的视觉问题,如弱视、斜视等。

  你瞧,医院引进的暗室3D动画治疗系统,由训练师根据每个患儿的视力发育情况设计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这里,系统应用高科技的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结合动画、音频、视频等动态媒体实现人机对话,将视觉、听觉、触觉有机结合从而使斜弱视治疗达到多样性、娱乐性、依从性、定制性的完美统一,训练界面生动活泼,它们跳跃、旋转,引导着孩子们的眼睛也跟着运动。这样的训练就像给眼睛做体操,让眼部肌肉得到锻炼,眼睛的调节能力和视觉感知能力也在悄悄提升。孩子们在享受乐趣的同时,视力也在逐渐改善,视疲劳也得到了有效缓解。再譬如十五点板训练,当指示灯亮起,训练师们会引导孩子们将下颌固定于定位架上,让眼球追随着仪器内注视板上的小灯,转动眼球,以此训练调节孩子们晶体屈光度的睫状肌看远的调节能力,突破肌肉僵化,恢复正常调节能力。

  ■这些人群 需及时进行视觉训练

  “弱视、视疲劳、小度数斜视(不需要手术矫正的斜视)以及斜视术后、功能性视力下降? 假性近视、近视增长过快的青少年、与视觉异常相关的阅读障碍等类患者均可及时进行视觉训练。”廖雅丽表示,视觉训练是一种专门针对眼睛和大脑的训练方式,即通过光学、物理学等方法,锻炼手眼脑的协调能力,从而提高视觉功能,达到改善及修复双眼视功能异常的目的。如,假性近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睫状肌持续收缩,过度调节,形成调节痉挛,使晶状体屈光度增加,从而造成视物模糊不清。假性近视的孩子往往在散瞳后近视度数会消失。如果孩子被确认为假性近视是不需要配镜的,可以进行视觉训练,同时改善用眼习惯。假性近视早发现并积极干预可以恢复正常,而持续发展则会转变为真性近视;而有的孩子在学习时可能会出现阅读时看书速度慢,丢字串行,作业里的错别字多,公式计算理解困难,写作速度很慢,背诵困难等,这些现象,除了注意力问题外,可能提示孩子在眼球运动功能、手眼协调功能或视觉信息处理功能上存在异常,可以通过视觉训练提升双眼视功能,改善症状,提高学习能力。

  ■防止近视 首选要保护远视储备

  “每个人在一出生就拥有一个视力“银行”——远视储备。随着年龄增长,眼轴和视力的不断发育,存在银行里的远视度数会不断被消耗。如果这个“账户”平衡(眼轴正常)即正视。如果过度透支(眼轴过长),则会导致近视。”廖雅丽称,新生儿一般为远视眼,约为+2.50~+3.00D,这种生理性远视称为远视储备,随着生长发育逐渐降低,一般约到 12~15 岁发育为正视(屈光为0.50~+0.50 D),这个过程称为正视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眼睛慢慢发育,前后径变长,远视度数慢慢减少,直至0,如果在发育期间眼球继续变长,就往近视发展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球进一步增大,远视储备随即消耗。

  廖雅丽表示,虽然远视储备只是关乎视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并不是唯一因素,但家长及时观察孩子远视储备的动态变化,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可以起到帮助孩子预防近视的作用。

  近年来,咸安区妇幼保健院引进视觉康复训练技术,如,视觉训练、明目灵动训练、十五点板训练、3D/4D视觉训练等眼部康复训练等。该项目适用范围广、效果好、疗程短、趣味性强、复发率低。对斜视、弱视、视功能不良、视疲劳、假性近视、低度近视不愿意戴镜等均有显效。该系统根据视觉分辨率的不同,为每个患者量身定做个性化的训练参数,并在训练过程中随着视力的变化随时调整训练方案。在训练师一对一指导训练下,孩子们完成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使得弱视训练更直接、精准、快速、稳定。不但效果更明显,缩短了弱视治疗的时间,而且训练更具针对性,视力提升更快。

  “视觉训练的最佳时机是在3至7 岁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期,此时进行训练效果最为显著。”廖雅丽提醒,在此阶段通过综合评估,精准找出孩子视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的训练,助力孩子视觉功能的良好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