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五个必须统筹”,健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协同机制,锚定市委六届八次全会确定的“五个功能定位”,实施产业倍增、科技赋能、动力培育、能级提升、幸福咸宁“五大行动”,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咸宁篇章,坚决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进出口总额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2%左右,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经济增长同步,完成“十四五”规划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抓实抓细产业倍增行动
在统筹做优存量和扩大增量上当先锋、求实效
[谋划2025]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招商为基、项目为王、产业为核,推进“三线并进”工作机制,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石。
·核心·大力推进招商引资 ■推进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优化升级咸宁产业招商地图,系统梳理“5+4”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名录,编制产业链目标企业清单,每个产业跟踪目标企业不少于30家。
■举办项目集中签约、产业对接会、招商推介会等招商引资活动不少于50场。
■抢抓春节、清明、中秋、国庆期间客商返乡潮,组织乡情招商、校友招商等活动不少于10场。
■力争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20个,其中: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不少于10个,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不少于50个。
■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推动项目早签约、早开工、早投产,签约当年开工率75%左右。
■以企业法人注册情况、实际到位资金、实际开工时间为重要指标,深化招商引资评价改革。
·核心·抓牢抓实项目投资
■积极推动“南三县”天然气长输管线工程年内通气,赤壁长江大桥东延线高速公路年内建成。
■续建通修高速公路咸宁段、城区南外环高速公路、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簰洲湾过江通道。
■推动长江咸宁港、国际陆港、咸宁至崇阳高速公路、大冶至通山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咸宁段改扩建工程、陆水河Ⅱ级航道提升工程等重大项目尽快开工。
■继续推进岳咸九铁路、武咸昌高铁、江夏至咸宁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
■加快推进维达力微晶玻璃生产项目、食品加工冷链产业园等重大产业项目。
■抓实先进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绿色装备推广、本质安全水平提升、优质设备供给五项举措,推广绿色节能,推进“以竹代塑”,技改投资额增长10%以上。
■加强财政与金融的紧密配合,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
■加大对民营企业纾困力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核心·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深度对接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打造大健康、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新型建材、文化旅游5个千亿产业集群;突破性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能源等4个新兴未来产业。全市净增规上企业228家,总数超1200家。
■着力做优存量。支持“5+4”产业转型升级、企业产品迭代升级。深化产业联盟组织形式,推动本地企业构建或融入现代供应链生态圈。搭建高质量供应链体系,支持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医药等产业更好融入全省供应链,用好食品饮料、蔬菜(农特产品)、旅游民宿、养老护理等供应链平台。定期走访每个产业全市排名前10龙头企业,破解发展难题,支持做大做强。推动新型建材行业绿色发展,支持金盛兰冶金转型项目建设。加快潘湾化工园区转型升级。培育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家、省级及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以上、制造业创新示范企业3家,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省级绿色工厂10家。推进温泉产业等领域旅游基础设施更新迭代,开发“温泉+”新模式。支持三国赤壁古战场景区、九宫山景区品质提升。
■着力扩大增量。加强“5+4”产业上中下游体系研究,促进全产业链条加速聚集。推动大健康与大卫生、大生态、大旅游、大体育、大数据深度融合,培育生态康养新业态。加快推进太平山高端康养度假区等项目前期工作。引进高性能玻璃纤维、陶瓷纤维及复合材料、特种合成橡胶和纤维、功能高分子合成材料企业。加快推进通山大幕山抽水蓄能电站、蒲圻电厂三期、“千乡万村驭风行动”试点县等重点项目建设。
抓实抓细科技赋能行动
在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上当先锋、求实效
[谋划2025]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打好组合拳,凝聚创新合力,加强资源统筹和创新协同,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核心·建优创新平台
■持续实施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满园轮替计划”新增40家企业来咸建设生产基地。
■发挥咸宁高新区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建设咸宁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多层次的在岸、离岸园区创新生态。
■支持赤壁市建设中国(赤壁)·中试谷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
■支持咸安区防腐耐磨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崇阳县新材料改性与应用产业技术研究院创建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咸宁高新区建设华中健康饮品研发中心、嘉鱼县成立蔬菜研究院。
·核心·建强创新主体
■大力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
■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800家,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500家。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7%。
■培育“新物种”企业30家。
·核心·建实创新支撑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体制机制。
■加强新时代工匠体系建设。
■举办第八届“南鄂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
■强化金融科技供给服务,发挥产业基金对科技创新的撬动作用。
■建好科创供应链平台,推动供应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平台入驻企业5500家,完成需求对接2500项,需求对接成功率超80%。
■完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20项以上、技术合同登记成交总额240亿元以上。
■深化数字赋能,发展数字经济。
■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新增“两化”融合贯标、5G工厂试点示范企业10家。
■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人形机器人等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