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小新(化名)习惯性地走到上学期自己的座位上打开书本,随着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新学期所需要谨记的事项时,小新却突然感觉以往黑板上清晰的字似乎变得有点模糊起来,他不由自主地眯了眯眼睛,黑板上的字似乎清晰了一点,可睁大眼睛又模糊起来。回家后,小新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妈妈,在妈妈带领下,小新在医院接受了视力筛查,检查结果发现,小新双眼视力均出现不同程度地降低,需要佩戴角膜塑形镜进行视力矫正。
对此,咸宁爱尔眼科医院小儿眼病科主治医师孙亚萍表示,每次假期过后,医院屈光门诊总会迎来一波就诊高峰,配镜、换镜的高峰期也紧接而至。因此,在忙碌的开学季,家长除了提醒孩子们准备好各项作业的同时,也要对孩子的视力进行复查。
■复查项目一:检查远视储备
“每年假期过后,大部分近视学生度数会增加,增长度数多在50至75度之间,甚至个别学生一个假期就会涨200度。”孙亚萍表示,究其原因都是假期里,孩子们双眼惨遭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的轮番地“轰炸”所致。孩子近视后,不及时加以防控,一旦变成600度的高度近视,就容易发生眼压高、黄斑出血病变、白内障、视网膜裂孔或脱落等并发症。
“12岁以下的孩子且暑假前未近视的孩子,需要查查远视储备情况。”孙亚萍介绍,远视储备是指正常婴儿出生时眼球尚未发育好,眼球前后径还比较短,眼轴大约16mm,此时双眼处于300度远视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轴逐渐变长,远视度数在降低,一般到12岁左右会降到0,变成正常视力。如果远视储备消耗过快,就很容易发生近视眼。而近视的年龄越小,往后发展为高度近视的概率就越高。
■复查项目二:辨别真假近视
“区分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可以通过散瞳法、云雾法来进行鉴别,真性近视是眼睛有器质性的病变,一般其眼轴长度变长,假性近视是功能性改变,通常眼轴长度是正常的。”孙亚萍介绍,在近视发展的初期,部分孩子会出现“假性近视”阶段,即长时间过度用眼出现的视疲劳、睫状肌过度紧张、暂时性视物不清等症状,在医学领域称这种现象为“调节性近视”。
她表示,假性近视早期难以发现,多数人等到视力下降明显,变成混合性近视时才来就诊,这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且孩子从“假性近视”转变为“真性近视”的窗口期通常只有两三个月,此时,一旦真性近视形成是不可逆转的,虽然近视治疗的方法五花八门,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药物或治疗仪器可以治好真性近视。因此,家长需经常关注孩子眼健康,有视物模糊、眯眼、皱眉、歪头等现象,及时到医院进行视力检查,建立屈光档案。
■复查项目三:检查增长度数
针对“已经近视的孩子,到底每年增长多少度才正常?”这一疑问,孙亚萍表示,一般近视,如果是成年人,相对比较稳定,度数可能不增加;如果是青少年儿童,由于他们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期,眼轴会随着身体发育增长,如果在这个阶段出现了近视,一年增加50至100度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如果用眼不当,有可能会出现一年增加200度,甚至更高。其中,8至12岁的孩子,近视度数增长会特别快;如果是病理性近视,即使成年以后,每年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度数增加,每年增加50度比较常见。
“出现近视后,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积极增加户外活动,才是最重要的。”孙亚萍提醒,一旦发现孩子近视,家长应带领他们到正规眼科医院进行规范矫正,积极防控,比如佩戴框架眼镜矫正,或者采用角膜塑形镜治疗,目的就是控制近视进一步加深,才能防止向高度近视眼发展。
■复查项目四:高度近视查眼底
针对高度近视的青少年儿童,孙亚萍提醒家长,至少每年要为孩子检查一次眼底情况。
孙亚萍表示,高度近视指屈光度通常都在-6.00D以上,由于高度近视患者通常会发生玻璃体混浊、黄斑变性、并发性白内障、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和开角型青光眼等多种并发症,所以高度近视需要进行多项眼底检查,才能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
因此,针对高度近视患者,除了关注近视的进展,还要检查孩子眼睛的色觉能力、立体视觉等发育是否正常,筛查斜视、弱视等异常状况,一旦发现孩子视力有异常,须及时干预。这些异常状况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发育,甚至导致终生视力残疾。
■开学后护眼:这些习惯要养成
孙亚萍支招:开学后,家长要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提醒他们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始终坚持“三个一”,即眼睛离书本一尺(约33cm),胸口离桌沿一拳(约10cm),握笔的手指离笔尖一寸(约3cm),且读写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超过40分钟的好习惯,帮助孩子减少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教会他们遵循20-20-20法则,即每近距离用眼20分钟,向20英尺(6 米)外远眺,保持20秒或更长时间,并提醒他们保证充足睡眠,让眼睛得到定时休息,维持眼睛的正常生理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