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现在流行“反向育儿”?

  暑期来临,“神兽”归家,不少老父亲老母亲又开启了“渡劫”模式:安排一日三餐,督促早睡早起,学习查漏补缺,体能还不能落下……

  与“陀螺家长”的焦头烂额相反,近几年,“反向育儿”在社交媒体上颇为吸睛,“90后”“95后”新手爸妈入场“整顿”育儿圈,主打一个情绪稳定、精准拿捏,满身松弛、气定神闲的精神状态令不少人羡慕不已。

  ■这些招数,学起来

  孩子出门没走几步就耍赖要抱抱,没想到爸妈先撒起了娇:“我们也走不动啦,宝宝可以帮帮忙吗”,这叫“小父母、大孩子”;

  孩子做事拖拉总迟到,妈妈出门前故意慢腾腾地换衣服,孩子反而着急起来,这叫“用魔法打败魔法”;

  孩子非要在大热天穿长衣长袖出门,那就陪他出去遛一圈感受一下“只要风度不要温度”,这叫“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把西瓜心、草莓尖留给自己,孩子想吃,请自己动手,这叫“大家都是第一次,凭什么让着你”;

  外出踩水、挖沙、搓泥巴,玩得比孩子还起劲儿……

  ■反向育儿,有依据

  心理学认为,“成就需要”和“优胜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父母适当“示弱”,有助于激发孩子的责任心和行动力,让他们明白“原来有时我也可以照顾父母”“父母做不到的事,我能做到”,从而产生成就感、自豪感。通过“反向育儿”,引导孩子积极面对问题、努力解决困难,其中蕴含的鼓励和信任,将催生勇敢坚毅的种子,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

  体验胜过说教。“为你好”的苦口婆心、絮絮叨叨不见得顶用,“将计就计”让孩子亲身体验,在试错中得到教训,与“自然后果的惩罚”教育法不谋而合。眼看着孩子就要“吃亏”,袖手旁观并不容易,但如果后果尚可承受,不妨让他们去经历、去感受、去摸索、去领悟,由此不断校正自己的行为准则。大千世界,孩子是天生的探险家,跳出过来人“打预防针”的思路窠臼,有时反而能打开亲子关系的新大门。

  思路一变天地宽。不扮演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把孩子当独立个体看待、以平等心态对待,这个过程中传递出的尊重与理解,为亲子互动铺上了温暖的底色。没有那么多“不允许”“不可以”,少了许多条条框框限制,孩子如小树苗般恣意生长,许多家长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童年的缺憾。

  此外,把孩子当搭子,既为孩子“松绑”,也让父母从“被定义”中解放出来。

  ■爱与尊重,不能丢

  教育不是一件易事,育儿更没有统一标准,家家可能都有自己的育儿经,适合就好,管用就行。仔细观察,主打“反向育儿”的,大多将其当成亲子互动中的小插曲、调剂品,因而能频频收获奇效。

  “走孩子的路”,目的不是“让孩子无路可走”。坚持“教育性交流”而非“惩罚性交流”,这提醒着,无论“反向育儿”还是“正面引导”,爱与尊重的内核不能丢,同时要注意因娃而异、张弛有度,避免剑走偏锋。

  毕竟,无论什么方式,“育”才是目的。不热衷于做以娃为先的“鱼头妈妈”。不执着于当包办一切的“超人父母”。我们希望天下爸妈,尽量做到。(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