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丁力耗时一年多,用十片叶子,刺染上百万针,创作了全国第一套叶画版本《清明上河图》,惊艳世人。
8月26日,蛰伏三年的丁力携精心创作的《千里江山图》《瑞鹤图》等叶雕、叶画作品再次亮相市博物馆,一叶一菩提,万里江山现眼底,气象万千、壮丽恢弘的叶画再次震撼观众。
“咸宁是我的家乡,我要从咸宁出发,巡展全国。用叶画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丁力说。
■“文化复兴梦”照进现实
走进市博物馆,门厅大堂里,喷绘+雕刻的3.2米高《千里江山图》五进门庭层层推进,将参观者引入主会场。观众走过一道道门庭,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宋朝。
这是展览的第一章《入画》,开阖之间即见作者气度。
作品陈列三楼展厅古琴声悠悠,展厅内诗词灯带如柳枝披拂,流光溢彩,满厅生辉。81岁的詹美仙老人趴在展厅中间的展柜前,仔细看柜内展出的《千里江山图》手稿和叶画作品,“这艺术手法真了不起!”老人意犹未尽。当天上午,她受摄友之邀参加了开幕式,没有看够展览,自己下午又约了朋友来继续看。
在另一个展柜前,丁力正在为参观者介绍展柜里的陈列的各色石头——刺染《千里江山图》的矿物颜料,“你们看,这是石青,这是石绿……这些都是宝石。”丁力如数家珍。
在向观众介绍这些矿物颜料时,他总是强调 “这些宝石”。因为这些流传千年的矿物颜料不仅有着唯美的名字,传承着中国古文化之美,而且所着色的材料的高着色强度,能在环境温度下呈稳定的固态形式,堪称无价之宝。在创作《千里江山图》系列过程中,他光在矿物颜料的投入就超过了20万元。
2017年,丁力的叶画作品《清明上河图》就登峰造极,为什么还要创作难度更大的《千里江山图》呢?
要知道,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的《清明上河图》高(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作品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当年在创作《清明上河图》时,丁力在十片叶子上刺染100万针,眼睛都快要看瞎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眼药水用了一盒又一盒,其间去了两次医院。
而《千里江山图》全卷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在设色和用笔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这种浓墨重彩的作品要在叶片上去呈现,需要通过纯天然的矿物颜料反反复复叠色,一遍遍地刺染,在工作量、技法、原料、颜料、保存技术上无疑会有更高的要求。
丁力决心要做用叶画去表现《千里江山图》的第一人。
这源于他心中的“文化复兴梦”:“我们在900年前的宋代,艺术就达到了这样的高峰,让世人景仰,也非常值得我们这些后代艺术爱好者去传承、弘扬。我想用自己擅长的叶雕艺术这样的视角、表现形式来表达,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知道中国艺术。”
■叶画《千里江山图》焕新经典
定下目标后,丁力从2019年开始起稿。
在创作的过程中,他先观察《千里江山图》,在纸上反复绘图,确定构思、想法;而后在宣纸上勾画叶子的轮廓,再在叶面范围内进行再创作,以此掌握全部手感,形成肌肉记忆。最后在此基础上,再用真正的树叶进行构图、刺染。
从纸上起图到叶片上呈现,至少叠加三次,相当于进行了三次创作,最终才能把手稿图接近零误差呈现在叶片上。
上色也分五道工序,第一遍上底色,然后如此反复,把色彩叠厚,让山峦之间呈现出近大远小的空间感,用色彩的深浅表现山峦的厚重感。
在《千里江山图》地标性桥梁建筑北宋长桥那一段,长桥连接的两岸峰峦叠嶂、逶迤连绵,山峦之间若隐若现,最难表达出其中意境。丁力反复研摩原作者王希孟当年创作这幅作品时多次上色的手法,加入了自己的原创想法,采取薄涂多刺的方法,呈现出了山峦间云雾缭绕、笼罩田园屋舍的效果,既实现了对原作的复刻,同时也表现了现代人对古人经典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从2019年到2023年,除了2020年因疫情耽误了一小段时间,丁力全身心投入到《千里江山图》的创作中。1100多天的时间里,他废寝忘食地刻画着,每天连续伏案工作10多个小时。在他纤长的手指上,深浅不一的刀痕让人不敢直视。那是他在刮叶肉时,锋利的美工刀片穿过叶子,划到手上,皮开肉绽,血流不止,伤口最深的时候还被缝了五针。
“受伤是小事,我最怕的还是叶子被划坏了,还有就是作品失真,达不到自己的预期,不得不淘汰掉。”丁力说。
因为这些叶子都是从云南采摘、挑选、清洗后邮寄过来的菩提树、梧桐树、白玉兰树叶。这些叶片黄而不脆,叶肉很厚,唯云南独有,挑选严格。叶子寄回来后,在经过防腐处理后,再反复染色、刺染,一旦刺破,前功尽弃。
在此次展出的79幅作品中,有的作品前后重复做了二十多次。
“有时候真做不下去了,想扔了算了,不搞了。”丁力说起这事,烦躁瞬间附身,他习惯性地一抹头,这个“90后”的鬓角竟露出了零星白发。
不过他也只是嘴上说说,心绪平静之后,就又乐此不疲地开启了沉浸式的创作。
■《锦鲤望月》沁出故土乡情
在此次展出的79幅作品中,除了《千里江山图》系列的30幅叶画外,丁力最满意的作品是《锦鲤望月》和《瑞鹤呈祥》。
《瑞鹤呈祥》以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所作的国画《瑞鹤图》为蓝本进行创作,《瑞鹤图》绘彩云缭绕的汴梁宣德门,十八对神态各异的丹顶鹤翱翔盘旋在上空,另两对站立在殿脊的鸱吻之上,庄严肃穆中透出神秘吉祥之气氛。
“很多古画因年代久远,不可避免出现老化、变黑现象,我想用叶画的方式去复刻,让他们以另一种方式重新焕发光彩。”丁力在复刻《瑞鹤图》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重新构图,让仙鹤的呈现更加灵动;在色彩上大胆采用西式的帝芙妮蓝(其实对应的是中国色彩中的天青色),观众一眼看上去既熟悉又时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锦鲤望月》是丁力特意为家乡咸宁创作的一幅作品,灵感源自于自己一天晚上看月时的感受。
这幅作品把“蓝”和“黄”作为主题色,使用了微雕轮廓、刺染上色、蜡染固色等多种表现手法。画面中七彩祥云环绕,两只锦鲤向云层中心的明月游去,朦胧的月亮和桂花发出神秘的光芒。七彩祥云与锦鲤相互交织,线条和色彩的流动使画面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因道法自然,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之感。
此次刺染叶画《千里江山图》在咸宁市博物馆展出,是全国的首展。在10月份的展期结束之后,丁力将应邀到广东、武汉等城市进行巡展。“因为我的根在咸宁,所以我要把叶画《千里江山图》的首展放在咸宁。”丁力说。
为增加作品的影响力,将叶画《千里江山图》复刻了一部分的细节图(2幅,局部图),将于本月底在法国展出,为以后全套《千里江山图》出国展览做预热引导。
在作品展出后,有无数收藏家闻风而动,想收藏叶画《千里江山图》。但他表示,如果没有遇到特别珍惜它想好好收藏它的人出现,希望能把这套作品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收藏。
如今,丁力在积极策划的同时,不断学习、精进叶画艺术,叶脉刺绘画、叶脉渲染画……他不断突破艺术边界,赋予叶画作品视觉张力,用叶画艺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东方美学”,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国叶画,爱上中国的文化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