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氪金游戏如何拿捏玩家?”“游戏如何影响玩家的思想?”“如何利用游戏提神?”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曾祥龙在网上讲游戏心理学吸引近15万粉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34岁的副教授表示,现在玩游戏的人不少,为什么有的游戏容易沉迷?有的游戏容易吸引玩家大额充值?认识到这背后的原理有助于健康游戏。
副教授讲解游戏心理学
网友感叹相见恨晚
“很多玩家都说在游戏中购买月卡很划算,但这个‘划算’是相较直接充钱。我们换个角度想想,你每年花几百元真的很划算吗?况且要领完所有的回报还需每天登录游戏。”在《氪金游戏如何拿捏玩家》一期视频中,曾祥龙解释道,免费游戏的套路很简单,玩家想要获得良好的游戏体验,就需要付出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个过程中,玩家可以通过充钱来加速进程,也正是如此,这类游戏就要适当阻挠一下玩家通关,让玩家为了更好地体验充钱,又不能太阻挠玩家,因为这样的话玩家就不玩了。
视频最后,曾祥龙还指出,“不管游戏指定了什么样的规则,运用了什么样的套路,玩家自己都要有清晰的判断,你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应该如何分配。”
而在另一期视频中,曾祥龙表示,“我们要预防冲动氪金,首先就要了解它的原理是什么。氪金抽卡涉及到一个最简单的心理学原理:强化。什么叫强化?比如游戏中一些任务本身没有意思,但给的奖励比较诱人,玩家就愿意去做;又比如说我在网上讲课,收到的赞转评比较多,我愿意继续做下去的意愿就高。而游戏抽卡运用到的则是随机强化,一般来说,游戏厂商会给个保底机制,即一定数量的抽卡必出大奖,那么对于玩家来说,氪金意愿最高的时候一定不是还没抽的时候,而是自己接近保底的时候,因为玩家明白自己离大奖是越来越近的。”
视频下方,有网友评论,“讲得好,老师太温柔了”“免费游戏颠覆了玩家与游戏制作组之间的关系,这使得游戏制作组不是为了提升玩家体验而制作新内容,而是为了如何进一步地从玩家手里捞钱”“相见恨晚,如果早听老师的也不至于充那么多钱”。
用游戏作科普载体效果不错
自己也是游戏玩家
曾祥龙告诉记者,自己最开始在网上做一些较为“硬核”的心理学科普,结果反响一般,然后就想到以游戏作为载体去科普。“我认为游戏心理学是一个很正经的领域,比如我们老生常谈的沉迷和氪金问题,比如游戏中的剧情、文化,我们都可以以此为基础去探讨一些心理学的话题。现在玩游戏的人不少,为什么有的游戏容易沉迷?有的游戏容易引起大额充值?认识到这背后的原理有助于健康游戏。”
记者注意到,曾祥龙的“硬核”心理课点击量只有几百几千,而他的游戏心理课一般有几十万播放,曾祥龙表示,“不少网友觉得我这个思路不错,比较接地气,于是我就一直做下去了。”游戏心理学还不是一个完整系统的课程,目前还没有在课堂上讲解过,不过在课堂上,曾祥龙也会基于游戏和同学们做一些探讨。采访中,曾祥龙表示自己作为大学老师,教学研究是自己的主要工作,最初自己的视频都是自己一个人完成,走红后一些感兴趣的同学们也会加入制作视频,在视频末尾,曾祥龙会标注好各自的分工。
曾教授平时也会玩游戏,十几年来接触不少游戏。在他看来,游戏分为两类,一类是重复性比较强的游戏,这类游戏只能用来消遣。而另一类是思想性比较强的游戏,这些游戏能给玩家带来一些思考。在曾祥龙的视频中,游戏也经常作为“正面”角色出场,例如在提到一款千人对战网友时,他就表示,“这款游戏中人太多了,玩家不可能靠一己之力去扭转战局,因此团结就很重要。”
圈粉近15万
未来考虑转型
如今,讲了两年游戏心理学的曾祥龙在网上粉丝近15万,收到了超过50万的点赞。虽然获得了流量,但曾祥龙觉得仍有需要改变的地方,他告诉记者,“我在线上科普,主要是想让大众对心理学有一些浅显的认识,但网络传播仍然缺乏系统性,想要在这个领域获得更专业的知识,只能依靠线下课程。”
“虽然很多网友都认为线上讲解游戏心理学这个思路非常巧妙,但实际上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一方面,以游戏为载体来讲解心理知识,真正观看视频的人有很大一部分只是对游戏感兴趣,并不是真正想来学习心理学。另一方面,我现在这么讲课,知识相对来说比较零散,可能大家就图一乐。”在采访中,曾祥龙直言自己正在考虑转型,“我之前转型做游戏,流量突然暴涨,如果哪天不做了,流量暴跌我也不会觉得失落,因为这块流量本身就不属于我,而属于游戏。”
(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