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6日 星期
标题导航

鉴赏李城外诗词 研讨向阳湖文化
一个人的“向阳诗”,一座城的“向阳缘”
■记者 刘玉关

  这是一个春和景明的好日子,“李城外教授诗词分享会暨向阳湖文化研讨会”在鄂南文化研究中心举办,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和湖科师生30余人参会。探讨分享会结束后,李城外还陆续收到来自咸宁各地10多名文学爱好者的分享交流稿件,共同探讨向阳湖文化在咸宁的生根发芽和开花结果,共同分享“向阳湖文化”走向全国及海外的欢欣喜悦。

  其实,这已是李城外教授诗词分享会的第三次,可依然吸引不少文学爱好者分享研讨,这源于一个人的“向阳诗”,源于一群人的“向阳情”,也源于一座城的“向阳缘”。

  从一个人的“向阳诗”到一座城的“向阳缘”,这是历史的魅力,这是文化的张力,这是咸宁这座城守护历史文化的“齐心协力”。

  一个人的“向阳诗”

  向阳湖,是咸宁、嘉鱼和武昌三地交界处“斧头湖”南端的一条湖汊。向阳湖,不再仅仅是一个湖,缘于历史的一个拐点——1969年秋至1970年5月,文化部系统6000余文化名人及其家属子女作为“五七”干校的战士下放咸宁劳动锻炼,参与了一场围湖造田的浩大工程,于茫茫一片的水泽荒湖中打磨出了一处供人栖息生活的绿洲,这成了六千文化人共同创造的一大奇迹,令世人惊叹。

  20世纪70年代初,当六千文化名人陆续离开后,向阳湖失去了往日的热闹和喧嚣。 于是,六千文化名人同一个“湖”的历史静静地躺在浩瀚的历史之中,没有了光亮,没有了色彩。

  这段可以“构成半部当代文化史”的过往,再次被关注,被重拾,源于一个文学青年的惊鸿一“瞥”——199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咸宁市志》“大事记”上读到一条记载:“文化部到咸宁向阳湖创建‘五七’干校。一大批著名作家、艺术家和文化界高级领导干部及其家属六千余人在该校劳动锻炼……”普普通通几行字,使他震撼了:这段历史足以抒写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宏伟史诗!

  这个文学青年,就是李城外,从此开始潜心研究向阳湖文化,历经30年未停歇,且收获累累硕果!300万字的《向阳湖文化丛书》于2010年出版,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城外也被称为我国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

  随后,李城外成了武汉大学、湖北开放大学和湖北科技学院兼职教授,省委党校硕导,中国作协会员。更令人称赞的是,在这30年间,他坚持旧体诗词创作,数量多达2000余首,其中2020年出版的《向阳轩诗稿》所收诗作共900余首,用旧诗体来记录他的“向阳湖”,既快且便,像写日记。2023年春,《向阳轩诗稿续编》再度面世,收入近三年创作的1100余首,称得上日产一诗。这亦是李城外三十年里从事向阳湖文化和五七干校研究的诗化总结。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热情作序——《诗化的年轮,诗意的人生》,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原总编辑林阳作跋(《仰止高山终不悔,诗家落笔万千言》),分别在《人民政协报》及人民网和《北京晚报》上对《向阳轩诗稿续编》作了隆重推介。

  三年开三次研讨分享会,就是《向阳轩诗稿》《向阳轩诗稿新编》和《向阳轩诗稿续编》。中华书局原副总经理、资深编审沈锡麟称赞:“30年追寻五七干校人和事,显示其心路历程,串起来依稀是一部五七干校史。”

  一个人的“向阳诗”,是中华书局首次出版咸宁作家诗集,也是继李城外编著出版《向阳湖文化书系》和《向阳湖文化丛书》后又一重要收获,对进一步宣传咸宁和“国保”单位向阳湖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一群人的“向阳情”

  《向阳轩诗稿》和《向阳轩诗稿续编》的出版,吸引了一群文学爱好者的追捧,追的“向阳诗”,捧的是“向阳文化”。于是,三年开三次研讨分享会,现场研讨氛围浓烈,有对一个人的“向阳诗”的“敬”和“爱”,亦有对六千人的“向阳文化”的“感动”和“希翼”,这也就是一群人的“向阳情”。

  “锐利的眼光,执着的文人。”湖北科技学院教授梅进文两次参加李城外接受诗词分享会,用十个字概括评价李城外。他认为冰心、冯雪峰、沈从文、张光年、臧克家、萧乾、陈白尘、王世襄、周巍峙、罗哲文、金冲及、陈翰伯、王子野、周汝昌等等中国顶尖文化名人的特殊时期的生活史实的梳理、呈现、研究将对中国文化史产生重大意义。

  市作协主席李专三次参加分享会,他说,李城外“创作好,输出好,宣传好”。“城外勤奋创作,所写诗词数量庞大,达2000首之多,并且追求创作的高品质,在艺术上不断求高、求深、求精。”李专感慨地说,“城外的研究成果和创作成果输出做得好,也是我们楷模,是我们整个咸宁市的作家的榜样。”

  “不为人知的咸宁向阳湖由城外先生的发掘而闻名全国,而城外先生亦因探研向阳湖而享誉学界,成为诸多名校的座上宾。”湖北科技学院教授教授朱志先称,学术研究的不经意间,使城外先生成为干校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一切来得又是那么自然,由其《向阳湖纪事诗》即可窥见一斑。

  三次参加分享会的湖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孔祥志认为,李城外把个人的低吟浅唱逐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传承的大合唱,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步转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益文化,把中华文化的爱好者逐步转变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志愿者,让更多人加入向阳湖文化的传承当中来。

  “城外先生正在着手《中国五七干校史稿》和《向阳湖文化部五七干校始末》的写作,这不仅是研究那段历史的基础之作,而且将是一个向阳湖文化现象的研究方向。”省社科联全委会委员、作家金戈认为,向阳湖文化还有口述历史和报告文学、散文、小说等其他艺术形式的探索性作品问世,这同样为反映那段历史提供一种指向。

  主持分享会的湖科人文和传媒学院院长郭彧表示,向阳湖文化和五七干校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将深受师生欢迎。

  “这次研讨会熔铸着特殊的情感和文化的信仰。我觉得从传播仪式观的角度上讲,它是可以上升到文化信仰的层面和高度来看这次活动的。”第一次参加分享会的湖科教授谭辉煌认为,李城外先生的向阳湖文化研究,不只是向阳湖文化的传播与扩散,更是传播仪式观的深刻体现。

  咸宁女词人秦凤生动地将李城外诗词喻为“向阳文化乐章中的一曲高腔” ,著名诗评家陶发美还热情寄来洋洋洒洒的书面发言《一个人的“诗春秋”》。

  文化研究和文化传播是一件很艰辛但很有意义的事情,向阳湖文化更是如此。从分享会中可见,不仅仅李城外先生对于向阳湖文化的浓浓深情,来参加研讨分享的每一位心中都有一份“向阳情”,一言一语都是对“向阳文化”的关爱,一词一句都是对“向阳文化”的传承。

  一座城的“向阳缘”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向阳湖聚集着全国的文坛泰斗、艺术巨匠、文博专家等众多文化名人,其人数之多、密度之高、名气之大,在海内外均较罕见。确实,向阳湖文化是中国知识分子精英成果的集中展示和精神化石。沈从文、郭小川、陈白尘、张光年、臧克家等文化名人在向阳湖留下了大量作品,这些作品进入了中国文学史。向阳湖文化,代表着一种思想和文化符号,这成了咸宁这座城市的“向阳缘”。?

  “向阳湖是发生在我们咸宁的一段历史,可以说是一个重大事件,也是一个时代的标本。对李城外而言,采访向阳湖文化名人,实事求是记录那段历史,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情怀。这种写作基调在诗的创作中也得到充分展现。”市社科联党组书记郑福汉认为,诗集中的《向阳湖文化名人赞》和《向阳湖纪事诗》等作品以诗著史,以诗为传,颇具存史价值,既是个人创作的重要拓展,也是向阳湖文化研究与宣传的最新成果。

  “读其诗,读出国之大者的心胸;读其诗,读出家之齐者的坦荡;读其诗,读出人之善者的初心。”市政协副主席兼文联主席刘智毅认为,读城外的诗集,再一次触发爱的琴弦、再一次涌起情的波涛,受益匪浅——亲历其事,即物穷理,推物至理、探明本心,意念诚真、行为笃实,修心养性、正品正德,国家一体、家为根本,德仁为本、行将天下。

  “善,源于敬;善,发于爱。”市外事办主任方高文认为,从城外老师的诗词深切地触摸到了他对历史的敬意、对文化的敬意、对生命的敬意。他对咸宁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化为生动深刻的诗文,凝结成文学的丰碑,高耸于中国文学史册,引领咸宁文学青年砥砺前行,“果实那会从天降,熟了时节韵味长。”

  市文联党组书记杨志文感慨道,诗意的人生丰富多彩 ,读李城外的向阳轩诗稿,格调高雅,胸臆直抒,文字却不桀骜,而是平实舒展。李城外先生近几年几乎每天写一首诗,甚至几首,推行旧体诗词大众化。

  “城外的作品兴致高,产量高,格调高。”市政协文化和文史学习委员会主任王亲贤认为,他作品内容特点涉及要事、名人者颇多,也不乏个人感怀、咏物之作,透露出爱国、乐群、守正、崇文的底色。其诗以“我”为中心即事观物,留心社会热点,反映文化事象,抒发个人感悟,具有社会史、文化史、个人情感史的意义。

  “李城外不仅写作出版了几百万字的专著,使向阳湖文化研究达到了新高度,进入新境界,还为打造向阳湖文化产业在市、区奔走呼号,市里近年还成立了向阳湖中国文创产业聚集区建设专班。”咸宁著名作家刘明恒认为,他用一生精力挖掘向阳湖文化资源,研究干校文化,为咸宁打造了一张享誉中外的名片,功莫大焉。

  况嘉诚是湖北科技学院的一名学生,却早已迷上了对李城外的故事和向阳湖文化。“诗咏痴情皆是血,向阳垂鉴寸心丹。”况嘉诚在自己青春的时光中打捞着最真实的向阳湖文化,也感动于李城外的精神,他认为李城外先生骄傲地自称为咸宁的儿子,为咸宁奔波,为咸宁书写,他有着一颗“五七探秘今生恋,愿作中华第一人”的抱负雄心,不留余力地向全国宣传向阳湖、宣传咸宁。如今,“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的名号已得到公认,咸宁的向阳湖也在全国闻名。

  向阳湖文化已是咸宁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坐标,是咸宁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标志之一,是一座宝贵的文化金矿,蕴含着巨大的精神财富。向阳湖文化的背后,不再只有“李城外”和“李城外们”,而是拥有咸宁这座城市数百万人的关注和传承,必将打造成享誉海内外的熠熠生辉的文化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