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多举措推动传统村落保护迈上新台阶
推动传统村落“颜值内涵”双提升
●记者 王奇峰 通讯员 阮彦杰 陈敬锋

  近日,在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工作视频调度推进会上,通山县主要做法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点名表扬。

  自2022年入选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以来,通山县抢抓机遇、谋定快动,以强化组织为引领、科学规划为龙头、项目建设为牵动、活态利用为内涵、“共同缔造”为抓手,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走上正轨、迈上新台阶。

  ■下好“先手棋”,构建一体化保护体系

  通山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6名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和10个县直部门、12个乡镇主职为成员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全县“一盘棋”、上下共抓保护的态势。立足该县传统村落分布特点,在深入调研和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基础上,委托第三方编制了《通山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方案》《通山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并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调研组专家的指导下,及时对文旅部分进行调整纠偏,最终确定以“展荆楚民居之大观、演民俗风情之大剧、明忠孝传家之大义、教清廉爱国之大道”为总纲,协同打造荆楚古民居、民俗体验、家风家训、爱国教育四条主题路线,联动推进全域旅游提档升级、乡村振兴巩固提升、三产融合结构优化。

  ■牵住“牛鼻子”,推进系统化联动提升

  该县将防火减灾设施建设、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卫生等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环境整治、文物保护等项目建设作为传统村落保护的关键之举。2022年以来,通山严格落实传统村落风貌控制要求,进一步完善了《通山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项目规划》。遵循“先公益、后盈利,先展览、后产业”的思路,全力推进3个集中连片发展区、5个重要节点村湾设计建设,系统谋划古民居修缮、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提升项目33个,撬动部门、社会资金2.65亿元。截至目前,项目开工率达85%,累计投入资金1.86亿元。项目建成投入后,将推动传统村落“颜值内涵”双提升。

  ■打造“新高地”,走好特色化传承道路

  通山县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做实“红色+传统村落”文章,推出了“重走长征路”“重温红色史”等系列纪念活动,建成冷水坪、白泥、畅周等一大批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让传统村落与红色文化相得益彰。高度重视乡土文化和传统民俗保护传承,坚持以文化为魂,推动保护传承、开发利用融合发展。如石门村立足长夏畈古民居等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出可供游客亲身体验传统手工制作工艺(豆腐、腐竹)的“石门民俗文化陈列馆”;位于吴田村王明璠的通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活态公益性非遗展示馆),集赏、玩、学、品于一体,吸引众多游客、非遗爱好者前往;2023年春节期间,洪港镇江源村自发成立的“古民居保护理事会”组织在外经商、务工返乡过节的乡亲,利用122节板凳连接,“舞”起240多米长的“板凳龙灯”,充分体现了通山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统村落保护理念和生动实践。

  ■提升“持久力”,缔造长效化作用机制

  通山县传统村落分布点多、面广、量大,仅靠政府力量难免捉襟见肘。在保护利用工作过程中,该县积极探索、借力发力,从“五共”理念(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着手,汇聚村湾理事会、村级投资公司、旅游合作社、“一线协商·共同缔造工作室”等各方力量,借助屋场连心会、爱心超市等平台,鼓励村民投工投劳投资,发动乡贤和爱心人士捐赠,构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事民享”的协商机制。如石门村长夏畈湾民生实事项目建设中,村民们自发集资55万元,义务投工投劳276人次,积极参与到传统村落建设和环境整治中,形成了“让人人都是贡献者、个个都上功劳簿”的良好氛围,村民凝聚力也得以进一步增强;江源村“古民居保护理事会”将每年收缴的会员会费用于传统村落古民居修缮及村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相关精神,学习借鉴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做法,靶向发力、秉轴持钧,持续讲好传统文化故事、配齐完善村落基础设施、坚持活化保护开发利用。”通山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