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3日 星期
标题导航











































南山之楠
■阮家传(温泉)

  如果在百度输入“南山村”,检索时就会出现二百二十多个词条,看来全国范围内叫“南山村”的还真不少。但凡叫南山村或北山村的,一般都是坐落在某某山的南边或北边的村庄,这与我国多山的地形地貌有关系。咸安区大幕乡也有一个南山村,就是地处白云山南麓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属于典型的低山丘陵区。

  站在白云山山顶,整个南山村一览无余,接近二十个村湾尽收眼底,每个湾子依山而立,犹同镶嵌在铺天盖地的竹浪里头,让人分不清哪些是雾霭哪些是炊烟。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晚唐诗人郑谷在创作《竹》时,莫不是登顶白云山?拂动流水,掩映村庄,与竹相伴、与树相伴、与水相伴,要不然诗中意境怎能如此准确反映南山村的真实面貌呢?

  南山村的面积并不大,楠竹的立竹量却位居大幕乡的前列。站在南山村的任何村湾的任何方向抬头,映入眼帘的一定是楠竹。虽然没有井冈山五百里林海的磅礴,但南山村的楠竹何其多哟,茂林深篁,曲径通幽,每一株楠竹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也蕴含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如果,楠竹是咸安区的特色之一,那么,先行先试的南山村村民所创造的楠竹经济则是这一特色的延续和发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竹林和田地下放到每一个农户手中,按工分分配粮食的工分制退出历史舞台。于是,南山村的方家湾、天恩余、学堂胡等村湾的几个大胆青年“洗脚上岸”,告别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集体式的农耕生活。他们心里装着发财的梦想,手里揣着烫金的楠竹走出大山,一路北上,用实践和行动证明,听党话、跟党走是摆脱贫困生活的唯一选择。也就是他们几个率先使南山村的楠竹走进了武汉,继而走向了全国。

  据史料记载,墨子发明了脚手架,目的是获取狩猎时的猎物。通过不断地演变,到了现代脚手架普遍用于建筑行业。其实,很多材料都可以搭建脚手架,只有用楠竹搭建的脚手架成本最为低廉,运输也最为方便。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楠竹是武汉建筑市场不可或缺材料。走出大山的南山村人瞄准了这个行业,他们坚守在汉阳和汉口一带出租或出售楠竹。他们凭借执着和坚守,凭借不懈的努力,南山村的楠竹终于在武汉的建筑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给全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先行先试的南山村人的传帮带,更多的南山村民尝到楠竹经济的甜头。他们发现,对楠竹实行粗加工后要比直接出售或出租楠竹的利润高得多。于是,勤劳的南山村村民们家家户户或扎茅箦,或编篾席,或打箩筐,或做扫把,他们做足做透竹文章,楠竹制品远销我国东北和华东地区,一段时间以来,南山村的竹制品供不应求。

  南山村的村民普遍与楠竹有一种解不开的情愫,对楠竹具有深厚的感情。村民们发现,楠竹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楠竹产量与对竹林精心管理程度成正比。于是,每年秋收以后,村民们自觉地上山劈竹林、挖竹林。只要把“竹林当地种”了,第二年从林子里冒出来的竹笋才会一排接着一排,一片挨着一片。“竹林挖与劈(当地方言,指用柴刀清除竹林里的杂草),收入增一百”,这样的宣传标语在南山村随处可见。因为,竹林只有适时地松土了,出笋率才会高,楠竹产量也随之会高。楠竹产量决定着村民的命运,南山村村民不等、不靠、不要,始终把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今,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南山村经历了富起来到好起来,正一步一步向“强起来”目标迈进。这里的楠竹具有肉厚、韧性强、虫害少,楠竹利用率高等特点,在国家利好政策的引领下,南山村再次把楠竹推向纵深领域。山窝窝里也终于引进来了“金凤凰”,投资近两百万楠竹深加工厂开在了家门口,一条崭新楠竹产业链已初具雏形,南山村的楠竹经济必将迎来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