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孩子们居家学习,有的家长像打了鸡血,不停地安排孩子的学习、不停地激励孩子上进拼搏、不停地给孩子报各种网班。
于是在网上自称“名校父母”的人投其所好,靠着晒“成功经验”大量圈粉,通过疯狂带货赚得盆满钵满。
●鸡娃
不停激励孩子 家长像打鸡血
“4岁听力词汇达到2000”“6岁自主阅读英文原版哈利·波特”……在短视频平台上,神童似乎无处不在,而他们背后,往往都有贴着名校标签的父母。
一个自称“北大妈妈”的博主发布了“8岁孩子做高考英语听力满分是一种什么体验”的短视频,点赞数高达21万。在超过6万条的评论里,网友纷纷感慨“原来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标榜“斯坦福妈妈”的博主更是“高产”,先后发布700余条有关育儿的作品。其中一条名为“2到6岁语数英启蒙怎么做”的短视频中,她不停拿出各类辅导用书,指导家长如何从孩子2岁开始教识字、学数学,至于英语,则根据“2岁前是否启蒙过”分别推荐分级阅读书籍,用来给孩子攒单词和短句。
在评论中,有网友忍不住感慨“看完你的视频好焦虑”“别再给妈妈们制造焦虑了”,也有网友直言“这真的是为了卖书,把所有的都提前了”。
日前,教育部就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严防“名校父母”输出“鸡娃”理念抵消“双减”工作成效的提案》答复称,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双减”工作重要决策部署,联合中央网信办等部门继续开展线上巡查,集中治理蹭炒教育热点、编造虚假信息、渲染升学焦虑等恶意炒作行为,坚持露头就打、重拳出击,持续保持高压态势。
答复中还提到,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自2022年8月1日开始施行,进一步明确了利用名校炒作获取利润相关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套路
文章植入广告 店铺长期带货
不辞劳苦地发文章、拍视频、做直播,“名校父母”究竟图什么?
记者发现,凭借博人眼球的内容大量圈粉后,这些“名校父母”纷纷通过在推文或视频中植入广告、组织团购或附上链接等方式将流量变现。
在一个介绍“教育经验”的微信公众号里,一篇标题为《在搞学习这件事上,你可以永远相信海淀家长》的文章格外吸引家长关注。
“前两天在海淀家长群和一个牛娃爸闲聊……牛娃爸说:我们从小就只培养了一个爱好,国际象棋,孩子在网上排名很高,不知道的对手还以为他是个大人。”文章开篇提到,“这就是海淀家长的思路,培养的兴趣爱好都这么硬核。我给大家捋下他的思路:培养牛娃的关键是培养学习力,而学习力来自思维能力,思维训练必须从小启蒙。”
再往下看,原来是一则国际象棋训练营的课程广告,文末还附有扫码报名、加老师、进群学习的二维码。而这样一篇包装成经验分享帖的文章,一字不差地出现在多个同类公号里。
卖课之余,还有不少“名校父母”的公号文章选择在不经意间将话题转向“好物推荐”,大肆售卖各类图书、学习设备乃至保健食品等。部分公号的橱窗中,在售商品超过800种。还有一些公号认证主体也是“企业”而非“个人”,通过小程序跳转的店铺中长期都在卖货。
在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看来,这些套路亟须加以规范和监管。
“如果是把产品链接直接放到文章、短视频或直播里,那更侧重于一种销售行为,需要遵守《电子商务法》和《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朱巍谈到,在《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网络交易经营者不得实施混淆行为,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服务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网络交易经营者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如果是推荐其他品牌的产品,则更侧重于一种广告行为,也要遵守《广告法》的有关规定。”
●提醒
培养因人而异 切莫照搬经验
“网上那些自称名校父母的博主,未必都是真实可信的。其中,有人只是打着名校的幌子赚取更多关注,看似分享育儿经验,实则制造并贩卖焦虑,最终导向带货。”朱巍提醒,家长应当保持理性,切莫轻信噱头。
即使这些公号背后的确有名校父母,也不意味着他们都具备教育资质。
“所谓的教育方法未必科学有效,家长没有必要跟风照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提到,界定孩子是否优秀、家庭教育是否成功,并不能以是否考上名校为标准。在孩子的培养上,还是要把眼光放长远,着眼于成长发展的价值取向,看重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足够的自主性,而不是一味盯着眼前的成绩。
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来说,父母也要多为孩子着想。“‘双减’之下,以往泛滥的校外培训广告得到集中整治,但散见于网络中的乱象还有必要进一步清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