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的儿子、暴躁的父亲、软弱的母亲、失衡的家庭关系,共同造成了一场不可挽回的悲剧。最近,我看的由甄子丹主演的影片《搜救》,本质上可以说是一部家庭教育片。看完这部电影,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有时候,“熊父母”比“熊孩子”更可怕。
《搜救》讲的是由甄子丹饰演的阿德,带着一家人开开心心到长白山旅行,8岁儿子在雪地里闹起别扭,父亲一怒之下带着太太女儿开车离去,五分钟之后折返想接回儿子,儿子却已经失踪……
影片的出发点是好的:把一个有问题的家庭置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之中,通过对家庭成员的刻画,引发片中人以及影片观众对家庭教育的反思。《搜救》塑造出一个颇为常见的中国家庭:阿德夫妇光有一腔对孩子的爱,却缺乏合适的教育方法。他们要么对孩子千依百顺,把孩子宠成“小皇帝”;要么一言不合就打骂,要求孩子必须“听话”。
在电影里,阿德就是这样的父亲:儿子想去天池看水怪,他就到处打听哪里有路可以上天池;但当孩子一闹别扭,他就气不打一处来,甚至把孩子扔在雪地里扬长而去。在儿子失踪后,阿德盲目行动,导致救援队还得花力气把他救回来。骄纵任性的“熊孩子”、不讲道理的“熊父母”,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把这种“熊家庭”搬上银幕,怎么会不让人看得血压飙升?
这样一家的“反面教材”,本应在影片中得到成长和改变,才能令观众有所共鸣。可惜的是,《搜救》为了增加戏剧性故意营造了众多冲突,比如阿德缺少作为一个成年人应有的冷静,在雪地救援这一非常讲究专业性的行动中,总是“外行指导内行”,不停拖后腿。搜救队认为应该沿着河流进行搜索,阿德却固执地要求搜救队往天池方向搜索。阿德不顾搜救队劝阻,什么装备都不带就试图横渡湍急河流的行为更是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
另外,这部电影对亲情的表现过于狭隘,仿佛不让冷酷的大自然掺和一下,都表现不出父母的无私。事实上,影片拍得最好的一场亲情戏反而与灾难无关:阿德拿着赎金去一个废弃澡堂救“儿子”,发现所谓的“儿子”其实是另一个被拐儿童之后,他仍坚持从骗子手上救出这个孩子,这呈现出阿德这个人物的善良底色。
“熊孩子”犯错,大多可能犯的是“小错”,也许还有补救的余地;可一旦“熊父母”犯错,造成的损害却难以估量,往往最后无法弥补,只能追悔莫及。
大人常常会因为孩子犯错,会对其冠以“熊孩子”的称呼加以责备,却不知要想不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熊孩子”,首先要让自己不能成为“熊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