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我就成了“您”
90后教师用“心”传承园丁精神
记咸安区“十佳师德标兵”咸安区马桥镇麻塘学校青年教师陶娟
●记者 夏咸芳 通讯员 孙强 胡义锋 周常兴

  只因高中时,班主任老师对她的关爱,让她从此立下志愿——长大后,我要成为您,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当梦想成为现实的那一刻,她始终坚定从教初心不改,爱岗敬业,用心学习,不断积累。如今,10年过去了,她依然坚守在乡镇教育教学一线岗位,在三尺讲台上,用梦想与热情,用爱心与责任,悉心灌溉,静候花开。今年教师节,她被咸安区教育局评为“十佳师德标兵”。她是陶娟,是咸安区马桥镇麻塘学校的一名语文教师。

  ■追求——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成为她成长过程中的一面镜子。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句话用在陶娟身上最为合适不过。

  陶娟读高中时,迫于生计,其父母一直在外地打工,无法给予她过多关怀,就连过生日也只能草草了事,这让正处于青春期的她,倍感孤单渴望关怀。由于陶娟的数学严重偏科,时任陶娟数学兼班主任的周爱妩老师发现后,及时对陶娟伸出了关爱之手,在学习上给予陶娟帮助,并鼓励她好好学习,立志做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不仅如此,第二年陶娟生日时,细心的周爱妩老师还专程为陶娟送来一个充满爱心的生日蛋糕,并为她单独做了一餐饭。这一切,让陶娟感动不已。陶娟说:“老师的关心关爱,让我当时就萌生了长大后当一名光荣人民教师的憧憬。”

  就这样,怀着对教师职业的信仰和崇敬,在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陶娟坚定地选择了师范专业,在大学就读期间,陶娟就严格要求自己,一方面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教学技能;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到学校实习的机会,增强自己的教学经验。

  ■理念——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2013年,陶娟大学毕业后,走进了咸宁东方外国语学校任教,如愿以偿站上了三尺讲台。面对教学任务,她充满热情,信心满满。然而,现实就是现实,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加之教学过程中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让年轻的她措手不及,甚至委屈得嚎啕大哭,原本的信心被击得粉碎。

  意识到自己在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中存在的问题后,陶娟开始主动学习,加油充电。她一方面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请教,及时总结教学工作的得与失,另外一方面认真学习新课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制定了课时计划,按照要求认真备课,并根据学龄儿童特点,遵循科学创新的教育原则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力求使教学方法做到新颖。事实证明,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学生们开始喜欢上她的课堂。而她在课堂上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她就像一束光,照亮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也照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田。2021年4月,陶娟在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获得教研片区二等奖;在“四优”评选和课题研究中获得马桥镇片区一等奖。经她指导的多篇学生作文在省级媒体举办的作文竞赛中均获得奖项,她本人也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关爱 ——一位合格的教师,就是一盏灯,她的光不一定耀眼,但是一定能够长久地照耀着学生人生的道路。

  2017年,陶娟顺利通过区教育局招考,正式成为咸安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被区教育局分配到咸安区马桥镇麻塘学校任教。该校是一个城乡接合的特殊学校。学校里的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单亲儿童或后进生,学生无集体意识、无班级观念、无良好行为习惯,很多学生只在自己的小群体中交流,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一定难度。面对全新挑战,陶娟就像当年的周爱妩老师一样,没有对她的学生们选择放弃,而是主动去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孩子,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她用爱心感染学生,例如每天早晨,她会早早地就赶到班级门口,迎接每一个学生到来;每天放学,她又守在教室门口,目送学生们归去;遇到天冷或天热的时候,她就挨个检查学生们衣服增减情况,早上是否都吃过了早饭,学具是否带齐;集体活动前,她总是事先安排好学生们必备的用品……就这样,她始终将学生放在首位,不断积极探索,锐意进取,把学生的成长进步当作自己的追求和责任。

  2018年,陶娟班里有个女生小静(化名),其父因修缮房屋不慎从高处摔下,导致上肢严重骨折,失去劳动能力,全家人只能靠母亲在外打零工度日,在繁重的经济压力下,小静父母萌生了让女儿辍学的念头。这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小静心中充满忧虑,无法静下心来学习。陶娟得知后,立即主动上门做小静父母思想工作,并动员班里孩子,为小静捐赠学习用品及各类所需的生活用品,给予她物质上的帮助和心灵上的关怀。最终,让小静得以完成学业,考上了理想的高中。

  ■种子——一名优秀的教师,应从更多角度去为教育事业服务。

  陶娟说:“每当看到一双双渴求的眼睛时。我就感觉自己就是一颗种子,要在学生心中播下快乐成长的希望和课改丰收的喜悦。”她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崭露头角引跑学生,在学校里当好一颗种子影响他人,还应融入社会,从更多角度去为教育事业服务。

  为此,曾经获得了区级赛课二等奖的她,并没有满足于原有的成绩,而是更加发奋,努力钻研课堂教学。她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及时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适应课改理念,极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练习中她加强习题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她适当放慢教学速度,讲授新知识时力求深而透,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习题训练保证质量,力求少而精,突出能力培养。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终于从茫茫题海中解脱出来。实践证明,她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在咸安区马桥镇麻塘学校,她所带学科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2017年至2022年,她多次取得镇级二、三等奖,区级优秀指导奖等。她把成功的经验带到课堂上,从教学思路的设计,到教学方法的应用;从教学时间的把握,到教学用语的精确,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她都一一推敲。2022年,她撰写的《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整合运用》的论文荣获国家级一等奖。

  “我眼中有你青春的影子,你眼中有我梦想的样子。”这是陶娟对自己追随老师的脚步走上教师岗位的诗意解释。从陶娟身上,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好老师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是周爱妩老师给了陶娟一个梦想,赋予了她力量,用爱与责任引领了她方向,愿有更多的像周爱妩、陶娟一类的好老师涌现,为我们的祖国培育更多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