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黄兰芬) “36.5℃。”人脸测温一体机上显示出体温正常后,进出闸门自动打开,泥工黄昌启很快进入施工现场。2月28日,在城区始峰悦府一期建筑工地上,记者见到智慧工地系统让工地管理科技化。只要工人脸一靠近,屏幕上就会出现体温、姓名、工种、出入工地时间等个人详细信息。
据市建工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咸宁实行农民工实名制开始,城区建筑工地管理逐步升级。从开始的合同、考勤、人员信息、工资发放等四项内容手动记录,再到工人考勤刷卡自动记录,再到现在的智慧工地工人“刷脸”出入工地。工地相关设施设备越来越先进,关联农民工的信息越来越详细。
针对房屋市政工程春节复工人员流动性大,工地入口人员进出量大且人流集中,管理力量薄弱,疫情防控难度大的特点,我市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利用智能化手段强化施工现场疫情防控管理,使用集成身份识别、AI人脸识别、健康行程码获取、体温监测、异常提醒等功能的智能化检测装置,配合闸机,及时全面地掌握进入施工现场人员身体健康状况和务工人员在建筑工地的流动轨迹。
目前,我市城区部分建筑工地采用、安装了先进的智能化的设备,及时全面了解施工现场人员健康和出入情况。
市建工处提醒广大建筑工地施工人员,除了配合当地进行疫情防控工作外,每天出入工地要考勤,为以后的工资结算留下依据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