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日 星期
11座垃圾中转站全面建成
通城城乡垃圾清运实现全覆盖
●记者 李嘉

  1 为何建?

  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目标

  清新空气沁人心脾,城区街道干净整洁,美丽乡村生机焕发……2月18日,雪霁初晴,通城县城乡“颜值”焕然一新,宛若一位银装素裹的俏丽佳人,一番梳洗打扮后,显得愈发楚楚动人。

  “城区街头堆放的垃圾不见了,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城乡环境越来越洁净,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居民由衷感叹。这些显著的变化得益于通城11座垃圾中转站全面建成,城乡垃圾清运实现全覆盖。

  通城县城区常住人口近20万人,农村常住人口近23万人。近年来,随着城区面积不断增大,人口逐渐增多,城乡生活垃圾逐年增加。

  “原来农村没有垃圾中转站,生活垃圾到处都是,任意填埋,没有做到无害化处理。”县环卫局副局长张文斌说,按照国家统一环保要求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要求,必须要建垃圾中转站。

  “刚开始农村生活垃圾是从乡镇送到城区,再统一转运,很不方便。”县环卫局局长张燕说,要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建设和完善转运处理设施设备势在必行。

  城区为什么要建垃圾转转站?“原来城区没有垃圾中转站,只是在固定街道设立垃圾投放点,由专门的垃圾运输车辆进行收集转运。转运中,垃圾渗透液外溢,垃圾散落,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张燕介绍,为了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改善人居环境,该县2020年开始筹建城区垃圾中转站项目,2021年6月选址在坪山工业园并启动建设。

  2 如何管?

  村收集、镇转运、县集中,实现一体化

  2月18日,记者来到通城县五里镇垃圾中转站,草坪上的积雪达到5-6厘米厚,气温直逼零下,60岁的张春保正顶着寒风进行设备检修。

  该垃圾中转站位于五里镇大坪坳村一组,总投资约200万元,占地面积3亩,于2019年7 月启动建设,2019年12月建成运行,日转运垃圾能力100吨。

  走进垃圾中转站休息间,墙上挂着《中转站安全生产制度》《垃圾中转站管理制度》《垃圾中转站管理员职责》等规章制度。

  “春节只休息了一天,正月初二就上班了。”张师傅告诉记者,从垃圾中转站建成之初到现在,他在这里已经坚守了三个年头,每月工资1970元。

  2017年,国家要求对农村生活垃圾实施无害化处理,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三年行动达标方案。2018年,通城县启动城乡环卫一体化PPP项目,在11个乡镇建设垃圾中转站,确保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垃圾治理资金从哪来?在全县农村垃圾治理项目建设上,该县通过PPP项目投资和政府直接投资8018万元,用于建设配套垃圾收运设施设备。在城乡垃圾治理运营上,该县每年纳入财政预算费用4735万元。

  经过近2年的建设,2019年5月,该县每个乡镇均建成1座垃圾中转站并投入使用,城区垃圾中转站也于2022年1月26日建设完工并投入运营。

  至此,该县11座城乡垃圾中转站实现了垃圾清运处理全覆盖,形成了一套巩固和完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网格化收运处理模式。

  3 有何效?

  应收尽收,生活垃圾清运覆盖率100%

  2月18日下午3点,55岁的郑水明驾驶一辆压缩式垃圾收集车,来到通城县坪山垃圾中转站,将车厢靠近对准垃圾进站口,熄火下车。

  只见他打开操作箱,按下按钮,一番操作后,顺利完成一车垃圾的运送工作。“一车垃圾4吨多,多的时候一天要清运6车。”郑师傅说。

  另一边,在垃圾中转站操作间,管理人员陈静正对着电脑,监控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情况,确保每一个环节不出差错。

  “每天垃圾进出站、渗透液收运、站所清洁消毒等,都有视频监控,并且要详细记录,方便考核查阅。”通城县环卫局综合股股长黎步明说。

  坪山垃圾中转站主要承担通城城区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该站总投资约1800万元,占地面积14亩,日转运垃圾能力300吨。

  该垃圾中转站引进国内先进的水平直压式垃圾压缩机压缩工艺,以前10立方米的容积箱体可装载转运垃圾6吨,现在同样容积的箱体可装载转运垃圾量7.5吨。从压缩、转运两个环节节省了交通运输成本,每天可减少垃圾处置费、运输费约3500元,年节省资金达120万元。

  该垃圾中转站配备安装有专用垃圾集装箱、勾臂车、喷雾式除臭设备、排水设施,确保垃圾运转封闭化、运输过程无抛洒滴漏,有效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截至目前,通城县已建成垃圾中转站11座(其中城区1座、乡镇10座),全部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全县日收集转运处理生活垃圾能力达800吨。

  “城乡生活垃圾实现应收尽收、应转尽转,清运覆盖率100%、无害化处理率100%。”张燕说。

2022年3月2日 星期

第06版:民生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