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3日 星期
一片丹心永向阳
——读李城外《向阳轩诗稿新编》有感
■作者:刘明恒

  前不久,城外送我一本诗集《向阳轩诗稿新编》,有砖头般厚,收录了作者28年来创作的诗词1400余首,分为《咸宁杂咏》《五七干校行吟》《城外之旅》《我的港湾》《弦歌集》《酬唱集》六辑,令我惊叹不已。我和城外是老朋友了,只知道他是一位亲和儒雅的政府官员,一位向阳湖文化的开拓者,一位干校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没想到,他还是一位成就非凡的诗人。

  一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在市政府(原县级市)办工作期间,就和城外认识了。

  1994年初,城外偶然翻到《咸宁市志》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1969年至1974年间,文化部到咸宁向阳湖创办五七干校,一大批著名作家、艺术家和文化界高级领导干部及家属6000余人到该校劳动锻炼。他慧眼识珠,欣喜不已。之后利用工作之便,几次专程来我市收集向阳湖五七干校文化名人的有关资料。那时我带他找到档案馆有关人员,他们说仅有下放到干校的文化名人一些零碎的资料。虽然也想做这方面的收集工作,但苦于人力和资金问题,很难起步,但表示愿意提供帮助。此后,我也无暇过问此事。没想到几年后,城外便把这项工作做得风生水起,他先后采访了200多位京城文化名人,发表多篇有关向阳湖名人的专访,并连续不断地在地方报刊开辟专栏,《湖北日报》《中华儿女》《新华文摘》等报刊上发表和转载了。不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下)和《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上下)4本专著。“向阳湖文化”呼之即出,凸现了向阳湖五七干校的人文价值。城外并没有停留在功劳薄上,而是以锲而不舍的精神继续挖掘向阳湖文化资源。2010年又编著出版了《向阳湖文化丛书》7卷本,计有《话说向阳湖——京城文化名人访谈录》《向阳湖纪事——咸宁五七干校回忆录》(上下)《向阳湖诗草》《向阳湖文化研究》和《城外的向阳湖》(上下),使向阳湖文化研究达到了新高度,进入新境界。随后,他不遗余力地助力地方政府将“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成功申报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继而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还为打造向阳湖文化产业在市、区奔走呼号,市里今年还成立了向阳湖中国文创产业聚集区建设专班。我推介刘家桥,自认为这辈子为家乡做了件有益的事,可与城外比,简直就是小儿科。城外用一生精力挖掘向阳湖文化资源,研究干校文化,为咸宁打造了一张响誉中外的名片,功莫大焉。

  我常说,没有李城外就没有向阳湖文化。他既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又有厚实的文学功底,二者缺一不可。城外独具慧心,从向阳湖文化中窥视到它的内在的价值。

  城外发掘研究向阳湖文化已经有28个年头了。几十年如一日,他始终不离不弃,令我感动。他为“向阳湖文化”呕心沥血,出过多少力,吃过多少苦,流过多少汗,受过多少累,甚至听过多少流言蜚语,可这些都未能动摇过他发掘研究向阳湖文化的决心。城外还有丰厚的文学素养,他生长于书香之家,参加工作后读电大,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加上他爱好文学,酷爱读书,既陶冶了高雅的情操,又为自己打下了良好的文字功底,也造就了他开发向阳湖文化资源的先决条件,成就了他挖掘和开发向阳湖文化资源的事业。李城外一生致力于向阳湖文化开发事业,非为金钱,非为名誉,可谓单枪匹马,筚路蓝缕,风雨兼程,春华秋实。

  二

  城外开发向阳湖文化资源近三十年,已编著《向阳湖文化书系》4本,100万字;《向阳湖文化丛书》7本,300万字,武汉出版社出版。《向阳轩诗稿》收入诗词800多首,中华书局出版,今年又出版《向阳轩诗稿新编》。正在编写的《向阳湖文化与五七干校研究丛书》10本,500万字。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整体。诗集中的诗,大都写的都与向阳湖有关,围绕向阳湖,围绕他苦心经营的向阳文化事业。城外将他开发向阳湖文化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用诗的形式记录下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寓意深远。“大凡大事要事,所思所想,必以诗记之。”“力求言之有物,不作无病呻吟。”(李城外语)。城外的诗平实清新,通俗易懂,又耐人寻味。诗人热烈拥抱生活,心中充满了阳光和希望。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正如刘智毅所说:“平平仄仄都是爱,一片丹心永向阳。”

  城外读到1992年版市志中关于向阳湖五七干校文化名人的消息时,写下了《读新版咸宁市志》这首诗,严格地说,这是他写向阳湖的第一首诗:“夜翻市志惊生叹,大事几行亮眼珠。多少名流奔干校,成批雅士撤京都。离家不幸咸宁幸,贺岁屠苏万木苏。吾辈倾情淘富矿,中华唱响定能图。”城外就此开启了挖掘向阳湖文化的艰辛之路,他的旧体诗亦就此起步,且一发不可收,越写越多。正如俞汝捷先生诗言:“诗梦未因年齿减,含情频咏向阳湖。”

  城外“三句话不离向阳湖”,从他的诗中,可以清晰地见到向阳湖文化的开发史,也可以窥视到他挖掘研究向阳湖文化的心路轨迹。

  城外心系向阳湖,他用诗不停地为向阳湖歌唱。他在《满庭芳·向阳湖旧事》写道:“遥想当年,咸宁干校,誓师口号纷纷。五七道路,聚汇六千人。多少风流名士,弃专业,冷眼红尘。荒唐事,拖儿带女,落户须扎根。 虔诚接地气,远离都市,亲近农村。甚羞愧,曾经壮志凌云。长叹他乡终老,从今后,默默无闻。谁知道,花明柳暗,却见喜盈门。”这是对当年在向阳湖六千多文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又如《永遇乐·自遣》:“山里书生,治学从政,漫漫长路。酷爱藏书,日秧月累,渐渐添专著。无心插柳,乌纱七品,固守一方净土。甚宽慰,理想未曾辜负。向阳富矿,挖掘不止,引起八方关注。廿载时光,酸甜苦辣,幸有知音诉。苍天有眼,名人旧址,列入国家文物。再发力,高举旗帜,迈开大步。”这是城外抒发他研究向阳湖文化的切身体会和决心。

  《五七干校行吟》就有148首,其他集子中也大多与向阳湖有关。《五七干校行吟定稿感赋》:“干校行吟乐不疲,风光一路品神奇。寻踪探访勤收获,授课巡游遍解疑。点赞名流祟国宝,追怀逝者铸心碑。诗江文海腾微浪,五七扬帆志不移。”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城外知难而进,自告奋勇地挑起挖掘向阳湖文化这副重担,还有一种普通人少有的志在必得的自信心,具有成大事者的胸怀。从他的诗词中可略见一斑。“试问何人能此任”(《藏书报开辟“五七干校微书话”专栏有感》),“吾辈倾情淘富矿,中华唱响定能图”(《读新版咸宁市志》)。“一人负起千斤担,留与方家论短长”(《向阳湖文化丛书出版感赋》)。“常思干校煌煌史,填补空白创迹奇(《生日遣怀》)”。“放眼向阳新境地,史诗一部待君识(《出席湖北省现代文学学会成立大会》)”。“一滴一点淘金矿,全意全心守旧摊。国保遗存咸宁幸,向阳史记勇承担(《向阳湖文化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志庆》)”。

  三

  城外虽为行政官员,在官场的沉浮中,在仕途的竞技中,却向往纯粹的生活,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开发向阳湖文化。我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你进入了官场,你就进入了仕途的竞技场,在这个竞技场上,你必须具备多种技能,既要会做(有能力),还要会说、会拍、会拉、会塞。不具备这些技能,必定是个失利者。城外是个善良、正直之人,不善阿谀奉承,吹牛拍马,屡屡遭遇挫折,却无怨无悔。而他在职外找到了一份自已喜欢的事业,且乐此不疲,意外硕果累累。

  城外曾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个诗人,要抵制几种诱惑。第一要抵制权势的诱惑,第二要抵制名利的诱惑,第三要抵制享受的诱惑。”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有人问他光明的仕途为什么不走?他笑了笑,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是无奈和自嘲。这让我想到官场上的一种现象,即你可以随大流,吃喝玩乐皆可,但不可业外之余兼一种爱好,尤其是你的那种爱好出类拔萃,那就叫不务正业。尽管城外在岗位上尽职尽责,把本职工作做得十分出色,在全省乃至全国榜上有名,仍有不务正业之嫌,遭遇庸人的嘲讽,官场的冷落。城外尽管仕途有点坎坷,但他无怨无悔,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排除一切干扰,专心致志地去开发向阳湖文化,完成自己既定的事业。

  有诗为证:“马不停蹄不畏难,二十余载苦攻关。五七道路成遗梦,何幸追寻蔚大观。(《五七干校行吟序诗》)”“如梦人生当适意,天阴无碍九州圆。(《丁酉中秋有作》)”“数轮转岗心趋静,屡次出书笔更勤。何计乌纱重复戴,只图壮志向阳吟。男儿三立方为幸,纵有虚名兑几金。(《职级晋升一级调研员有感》)”“笑看尘埃将落定,浮生未免累功名。果丰挂树毛虫妒,木秀于林暗箭盯。仕途回望归虚幻,独信诗文慰我情。(同上)”

  时到今日,城外仍不忘初心,决心继续为开发向阳湖文化作出新贡献。 例如:“往后专心研干校,从今率意品湖澜。(《重返市政协工作有感》)”“悄然染发暗惊心,文路向阳缕缕情。史稿未成休懈怠,拼搏再作愣头青。(《生日有感》)”“向阳天地随时住,干校风云伴我眠。儒冠何愁临界点,码文砌字岁无边。(《生日抒怀》)”

  这是何等的精神境界,既有艰辛,又有希望。从字里行间可以触摸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对光明的讴歌,以及他对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同时,也就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品位。一切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都是包容着对人生的品味与思索。他的诗有火一样的激情,这是那些无病呻吟者的平庸之作不可同日而语的。

  作者简介:刘明恒,湖北咸宁人,中国作协会员、原咸宁市作协副主席,已出版著作23部。小说多篇被《小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小说选刊》《扬子晚报》等报刊转载或连载。曾获《星星诗刊》《诗神》诗歌奖,《长江文艺》小说奖,长篇小说《土地》获第六届湖北文学奖提名奖。

2022年1月13日 星期

第12版:走读城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